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5423|回复: 0

乌河:前世今生 第六章:祠堂寺庙 作者:巩本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 23: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乌河:前世今生  第六章:祠堂寺庙
巩本勇

引子……
       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乌河是一条河流,从鲁中山区流向鲁北平原。
       许多年以来,所谓专家、学者、草根探讨乌河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河流的形成、发展、作用到河流的基本功能、永续利用,以及乌河文化的地域影响。作为乌河岸边土生土长的一位诗人、作家,地域文化研究者,参与其中,可能是一件有趣而更有意义的事情。像《易中天读城》,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讲述。
      《乌河:前世今生》不是史书,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在我看来,属于什么体裁并不重要。我尽量让它融入齐文化、黄河文化,从不同侧面描述,如同串珠。像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堪比“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乌河,不奇特,也不神秘,只不过是祖国灿若织锦中的一个花纹,一个色点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花纹,一个色点,却承载起一座城,一方地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巩本勇:

第七章
祠堂寺庙

1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等。 后来广泛应用于祭祀其他神祇的宗教建筑,如城隍庙、妈祖庙等等。依常人心态,庙是神圣的,民间自古就有“遇庙烧香”一说。
      和尚不住在庙里,住在哪里呢?此处不留僧,自有留僧处。
      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府,九卿所居称“寺”。秦朝,凡宦官任外廷职务的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寺”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曾将其改称道场,到了唐代又复称寺,直至如今。
      中国南北朝时期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作《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除了寺庙,人们常常还会看到祠、堂、观、庵等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也是错误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祠,多指祭祀祖宗或先贤等等的建筑,如宗祠、名宦祠等 。堂,原指一组建筑居中之处的正堂,后常用于斋教的宗教建筑,即斋堂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 。庵,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用来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地藏庵 。其它还有坛,为祭天地之处,传统的坛为高台,有天坛、地坛、社稷坛、山川坛与风云雨坛等等 。殿,指帝王居所或供佛寺神的屋宇。院,原为官廨别称,后为寺庙与书院使用 。洞,与“岩”相似。宫,原指帝王居所,传统上只有主神神格为帝后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宫字,如天后宫等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 。亭,原是指让人停留休息的建筑 。
      乌河两岸是人类早期生活、居住地区之一,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史家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甲骨文。慢慢历史长河,不仅造就了这里众多的人事遗迹,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昔日乌河两岸的祠堂寺庙很多,我们不妨寻访隐匿在古镇乡间的这些遗址遗迹。

      一对石羊守护的元和寺
      元和寺位于乌河旁,临淄区小杜家村东北、王家庄西、南罗家村南,和王家桥村隔河相对,与七孔桥同建于唐代。该寺院规模宏大,气势辉煌,信奉佛教。寺院正门就在七孔桥东的路北侧;大雄宝殿位于寺院正中略靠后,民国时期被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找到殿基、碎砖、瓦砾、瓷片等残留物。如今,从王家庄往西步行不远,台基还依稀可见,但已做为耕地种植着庄稼。村民在种地的时候时有挖出瓦砾、石块,据说多是古物,很有文物研究价值。
      传说,元和寺院门前有一对石羊守护,门东边是公羊,门西边是母羊。有一天夜里,两只石羊突然说起话来,公羊对母羊说:“我们在这里守大门,守了一百多年了,一动未动,实在烦闷,何不换个地方散心呢?”安守本分的母羊说:“人们本来就是叫咱在这里守门护院的,怎能到处乱去,不可胡来!”公羊不听劝,打定了主意要走到别处去。
      次日夜里,公羊趁夜深人静,独自偷偷出走了。它生怕被主人发现,四蹄生风,拼命奔路。天快要亮的时候,看见前面有个村庄,公羊在庄前碰见了一个老翁,便上前去问:“老爹,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老翁说:“罗家庄!”公羊吃了一大惊,想:我的天!我跑了整整一夜,还没有跑出庄去,看来我是跑不掉了,便在此处住了下来。
      天亮后,淄川罗家庄里发现了一只石羊,人们感到非常奇怪,谁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几天后,人们听说临淄城西二十里有个罗家庄,附近的元和寺门前少了一只公羊。人们细细查对,果真是元和寺门前的那只石羊。以上仅是美丽的传说。但元和寺那只石羊,确确实实地馆藏在临淄石刻艺术馆里。它长136厘米,宽63厘米,高106厘米,呈跪卧状。

2
      齐桓公的行宫改称皇姑庵
      据《桓台县志》载,皇姑庵遗址在索镇东南5公里,东沙河村南,为南北500米,东西200米的长条地带。
      传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经常到千乘郡打猎,曾到皇姑庵一带游玩,便调集能工巧匠在此处建起一座占地500余亩的行宫。行宫建筑豪华,规模巨大,其中台基高10米,正殿在南北中轴线上,四周有配殿、亭阁等。
      齐桓公有个女儿,美丽贤淑,与驸马情投意合。但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与鲁国的战争中,驸马不幸战死疆场。噩耗传来,公主哭了三天三夜。后来,公主未改嫁,在齐桓公的行宫出家。她每日吃斋念佛,超度驸马亡魂,渐渐地,行宫被人们称作皇姑庵。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皇姑庵遗址曾出土过刀币、古钱、铜镜、菱形花纹残砖、双鹿纹瓦当、板瓦残片、灰陶鬲把、鬲腿、灰陶残片等,应属东周文化遗址。

       “一针救两命“的吕文昌”
      位于桓台县果里镇西付村东南角的神公祠,相传建于元朝末年,供奉的是元顺德年间民间名医吕文昌。
      传说吕文昌是河南省登封人,兄弟两人都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医生。他的兄长在当地的医病名气大些,吕文昌就产生了到别的地方谋生的想法。元顺德年间,吕文昌孤身一人,离家出走,行医度日。到了山东地界,有一天野外露宿梦见了一位老者告诉他,要一直往东走,直到脚上的鞋子达到七斤重的时候,留在有水的河边居住。当时,正是夏天雨季。吕文昌冒着风雨,日夜赶路,走了半个多月。泥泞的道路让他苦不堪言,双脚的布鞋上沾满了泥浆,足足有七八斤重。当他走到桓台县果里镇西付村东边的乌河岸边时,已是精疲力尽。他抬了抬头,见乌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游来游去,此时,他想起了梦中老人告诉他的话,于是在这里搭建了简易房屋定居下来。第二年春天,西付村一带发生了瘟疫,到处蔓延,很多老百姓因为无钱治病而死去。吕文昌经过实地走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很快研制出了治病的方子。他当即在街上摆摊子,义务为当地百姓看病。吕文昌治病不论贫贱,特别关心孤寡老人和特别贫穷的人,经常一点药费也不收取。从此,有口皆碑。
      一天中午,吕文昌在外出的时候,碰到了邻村吴磨村一户人家在出殡。听到哭声,吕文昌询问附近的村民后得知,村里有一位农妇难产死了。吕文昌不轻易间,看到棺材下面留下来一滴滴的鲜血,不顾大家的劝阻,他拦住出殡队伍,要求打开棺材查看。出殡的人见是吕文昌,便怀着一线希望开棺。吕文昌几针扎下去,孕妇便睁开了眼睛。众人大喜,急忙把孕妇抬回家里,不久就生下来一个健康的男孩,母子两人平安无事。这就是吕文昌最典型的“一针救二命”的传说。之后,吕文昌在方圆百里无人不晓,他的地位也更高了。
      吕文昌73岁去世时,当地十几个村的村民自发捐资在他的坟边建造了一个庙宇,供奉吕文昌。传说玉皇大帝知道了吕文昌行医救人的功德,把供奉吕文昌的庙宇称为“神公祠”,以示敬仰。神公祠有正殿三间,琉瓦覆顶,飞檐斗拱,蔚为壮观;两厢配房,青砖粉墙,古色古香。庙前的水塘,数丈宽,数尺深,院内东南角有溪水注入。水塘的四周有数株白杨,雅雀栖息,终日嬉逐。殿内正面供神公圣母像,殿外楹联书:妙手除沉疴,仁心济苍生;庙门联书:清溪笼烟绕寺去,铁岭衔云戴月归。每年三月十六日、九月十六日为庙会日,四方商贾世人齐聚庙前,设摊经营,摩肩接踵,好不热闹。道光二十八年,神公祠重修,并立碑纪事。1955年,大殿坍圮,塑像尽毁。数年后,遗址荡然无存,后来成为耕地。2006年春天,西付村村民强守云、吴庆坤、高金博等自发倡议村民捐款重建神公祠,村民孙允禄捐赠了神公圣母汉白玉坐像,神公祠重现原来风貌。

      炉姑的传说
      位于古齐水西(乌河)有座春秋战国时期的炉姑庙,庙内供奉着齐国孝女李娥。四宝山东侧的砚台山下有一铁牛坑,古冶铁之所,在春秋时就出产铁矿石。据史志记载,历代都有开采,鸦片战争之后,德国、日本都曾在此开采铁矿。解放后,金岭铁矿、四宝山公社皆在此处开采。铁牛坑这一地名,新城县志都有记载。铁牛坑这地名来源于古代传说。
      相传,齐桓公在位时,砚台山下,出现了一个怪物,每到夜晚便出来糟蹋庄稼,为害百姓。老百姓非常气愤,手拿棍棒,结伙到田间守护庄稼,结果发现是一只大牛在作怪。众百姓奋起追赶,赶到砚台山下,在前边狂奔的牛变成了一只铁牛,那铁牛象房子一样大,推不动打不走,老百姓对它无可奈何。可是到了夜晚,那铁牛又化活身,照样出来糟蹋庄稼。百姓只好联名上报官府。齐桓公接到传报,立即下诏,命令治里的工匠,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将铁牛捉住,就地熔化,为民除害。若是逾期不能完工,全部斩首。治里的工匠们来到铁牛跟前,围着铁牛垒起火炉,里边堆起山一样高的柴禾,四周架起八八六十四个大风箱,点火鼓风,日夜不停,四十多天过后,铁牛完好无损。众工匠个个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转眼到了第四十八天了。
      这天早晨,有个叫李娥的姑娘来为爹爹送饭,用陶罐盛的面疙瘩汤。李峨的父亲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身首异处,不禁泪如雨下。李娥见爹爹不吃饭,流眼泪,就问爹爹怎么了?爹爹就将逾期不能完工,明天就要全部斩首的事告诉了李娥,说罢父女抱头痛哭。李峨心如刀绞,抱起一捆干柴投到炉中,恨不能一下就把铁牛化掉。李娥在投柴时把一只耳环掉在了炉中,铁牛的一只耳朵慢慢地熔化了,李娥又是惊又喜,又将另一只耳环投到炉中,铁牛的另一只耳朵又化掉了。李娥又将自己的手镯、鞋子放下去,铁牛的四条腿也慢慢地化了。她想:若是我全身投到炉里,铁牛不就全化了吗?爹爹和各位叔叔伯伯就都有救了。想到这里,趁爹爹不注意,纵身跳入炉中,李娥的爹爹见女儿往炉中跳下,大惊失色,赶忙来救,踢翻了盛疙瘩汤的陶罐,眼看着女儿葬身炉中,铁牛化成了铁水。李娥化作一缕青烟,直冲云霄,顿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化掉铁牛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万丈深坑,人们叫他“铁牛坑”。砚台山下,雨水冲出了一条深沟,沟中布满了象面疙瘩一要形状的白色石头蛋。人们说那就是李娥为爹爹做的疙瘩汤变的。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孝女李娥,尊李娥为“炉神”。并在铁牛坑北边的花山上,为她修了庙宇,塑了神象。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周围群众都前来烧香焚纸,祭拜李娥。     
       随着炉姑事迹的代代相传和孝德精神的弘扬光大,多代帝王对炉姑都有敕封,唐朝高宗李治封炉姑为商山孝女,御赐半朝銮驾,拨金数万重修大殿,庙与索镇大圣寺南北相望,院内苍松翠柏及国槐百株,长廊环绕,殿阁呼应,庭亭相交,玉桥碧水,青松翠竹,花草点缀其间,是典型的帝王神殿景象,四面八方的百姓遇到天旱,就到炉神庙祈雨,据传每逢祈求,总是天降喜雨,齐国上下风调雨顺,炉神庙香火鼎盛。到了宋、元两朝,因战乱,大殿被毁,树木尽烧,庙宇一片荒凉。又因明朝天启元年(1626年7月3日)天降大雨,洪水骤发,使靠近水的树木房屋被大水冲走……到清代西镇人又重修庙宇,名曰“炉姑祠”保留至今,为弘扬炉姑功德,启迪后昆。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