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835|回复: 0

西铺村里亲近“毕氏文化”(西铺村采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0 12:13: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且行且歌 于 2020-7-30 14:10 编辑

IMG_20200725_095541.jpg IMG_20200730_103744.jpg 张店 且行且歌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已是人尽皆知。然而,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有一个著名的毕氏家族,这里有“蒲松龄书屋”,蒲松龄在此教书、讲书、著书达33年之久,《聊斋志异》的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完成。与此交相辉映的是,优秀的“毕氏文化”宝藏,随着挖掘和开发,越发显示出了无穷的魅力。
蒲松龄坐馆33年的毕府,为当地名门望族,数代官宦之家。毕府主人毕自严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累迁至户部尚书,他一生唯爱读书,万卷楼藏书日丰。毕自严之子毕际有先任山西稷山知县,旋升江南通州知州,喜爱读书,他两度邀请蒲松龄执教于“绰然堂”,为蒲松龄创造了良好的读书、著书环境。
7月25日,早晨的太阳热情似火。我们一行十几位文友在淄博市网络文学协会的组织下,走进王村镇西铺村。西铺村党支部书记毕迎春热情的接待了大家,通过他的讲解,徐徐展开了“毕氏文化”的恢宏画卷。我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思索,身入心入的走进了村里:聊斋墙、蒲松龄书馆、万卷楼、隐石园、蝴蝶松,以及具有浓郁明清朝代风貌的古建筑群,都述说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万卷楼抱柱上书“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树木起风云”楹联,蒲松龄当年在这里阅读了大量书籍,为创作《聊斋志异》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蒲松龄先生终身清贫,科举不第,无缘官场,一生教书为生。但他心高气傲,从不向世俗和权贵折腰。
蒲松龄当年为何33年的人生时光留在了西铺?毕家掌门人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情怀吸纳了他?走近村主路西侧的“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文化墙找到了答案。文化墙上书“承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人生难得一知已,千古知音最难觅。无疑,高度一致的文化内涵和三观把他们吸纳在一起。
毕氏七世祖毕木,即毕自严之父,重视德行修养,他制定了上述26字的“毕氏家训”。他在屡试不第、弃学归农后,竭力侍奉双亲。兄弟分家立业时,毕木尊兄友弟,把较好的家产让与兄长,又将自己的部分家产分与弟弟。他竭力周济乡党,遇到灾年荒月,庄里乡亲向他借粮借钱的契卷达数百张,事后毕木都将这些契卷全部烧掉,并说:“余愧无厚积以大庇天下饥寒也”。他还设立了敬老礼,毕氏家族有“老人吃饭用大碗”的敬老礼仪。平日做饭,晚辈要单独为老人做好吃的,且用大碗给长辈盛饭,自己用小碗,体现长幼有序,尊老敬老。
明清两代,毕氏家族出了5位进士、12位举人,生员数百人,成就了“三世同升、四世一品”、“十七世诗礼门第、五百年孝友家风”的辉煌历史。
无独有偶。据蒲松龄所用的妻子刘氏的《行实》等材料,他在处理兄弟关系上处处忍让,顾全大局。当他与几个兄弟年龄渐大,家族内部关系日见复杂,不得不分家的时候,几个兄弟、嫂子在田产、房屋上挑肥拣瘦,占尽便宜时,他却温和友善听凭处置,最后只分得一块薄田和一间摇摇欲坠的房屋。即使如此他对兄长们亲情却始终如一,从他留下的诗歌来看,这种亲情老而弥笃。
“姑妄盲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绰然堂”,“万卷楼”,豆棚瓜架,石隐园……在西铺村,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代文学大师和深厚“毕氏文化”的激跃融合脉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