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花东村的蘑菇种植看乡村振兴
张店 钟耕发
花东村曾经是一个穷村。地处高青县花沟镇,村里人祖祖辈辈种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进入新世纪后的若干年,也只是温饱度日,乏善可陈。
现在的花东村已然今非昔比,远近闻名。声名远播的,一则是蘑菇种植,一则是一个叫崔爱民的人。
说起蘑菇,很多人吃得并不少,但对于蘑菇的种植往往知之甚少。我这是第一次见到杏鲍菇的种植,出菇室的场面震到我了。但见,已经成熟的杏鲍菇长在菌包上,菌包横放着,重重叠叠地摆放在铁架上。一个铁架高约3米,长约4米,宽约0.4米,密密麻麻摆满了菌包。一个出菇室里,摆放了七八个满载的铁架,从地面直顶到天花板。铁架中间是狭小的通道,仅容采收人员进出。猛一看,通道两边就是高高的蘑菇墙!低温下,菌包上挂着冰碴,晶莹剔透。菌包上探出的杏鲍菇个个水灵灵的,鲜嫩无比。一排排,一列列,林林总总,整整齐齐,蔚然壮观,像即将出征的士兵,列阵以待。
采收的杏鲍菇被送到加工车间,去底儿、去根儿、称重、打包、装箱。车间里,打包装箱的是几个中年妇女,其他加工的则是清一色的老年妇女。一问才知,原来低于60岁的不要!这就是为了让村里的老年人力所能及地有活干、有钱挣啊!加工后的杏鲍菇8分钱一斤,老年人量力而行,也根据车间里的出菇量,一个月下来有1000元上下的收入。有个老大娘说得好:“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来这里挣点儿是点儿。”
蘑菇种植是个技术活儿,从原料粉碎、配料、装袋,到高温杀菌、接种、养菇,花东村实现了工厂化种植生产。
花东村的蘑菇,除了杏鲍菇,还有香菇和平菇,每天的出货量已达2万斤!辐射供应淄博、滨州、东营三地市,年产值上千万元,带动三个自然村数十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这一切,主要因为有一个带头人----村书记兼村主任崔爱民。
崔爱民,四十多岁,衣着朴素,寡言少语,言谈中透着韧性和经商智慧。早些年在外打拼,吃尽了苦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胜出,苦尽甘来。村里选不出合适的支书,上级考察后,直接任命了崔爱民为村支书,而且管辖3个自然村,敦促他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共奔富裕路。崔爱民带领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南下多方考察后,投资1500万元兴办蘑菇种植产业,不到一年便开始收获,风生水起。崔爱民没有辜负上级组织的期望,短短几年,花东村已成翘楚。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弱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打开局面,富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再上一层楼。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一个最基层的花东村,它的实践探索,已经与中央的战略息息相关。换言之,上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在花东村已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谋定而后动,因势而动,乘势而上,崔爱民把握机遇,身体力行,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们欣喜地看到,花东村在崔爱民的带领下,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