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1762|回复: 11

国承新先生文学创作50周年座谈会评论小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3 22: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坛 于 2017-10-23 22:21 编辑

国承新是一个奇迹
北京 任启亮

很高兴来到淄博出席国承新同志文学创作50周年暨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诗文启示录研讨会。首先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和国承新表示祝贺,向研讨会的组织者和国承新同志本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是1998年在淄博挂职时认识国承新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他的文学创作、看他的书。那是20年前,他已经出版了4本书,并在全国性报刊发了不少文章。那个时候应该是他从事创作30年,又是20年过去,他出版的专著达到15部,包括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等。成为享誉淄博,在山东有一定影响,全国也知晓的作家。20年的接触,成为朋友、文友,对国承新的人生经历、为人处世、创作过程、文学成就有一定的了解。我想用8个字作一个概括:国承新是一个奇迹。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国承新个子不高,相貌平常,长的一点都不像一个作家,不像一个大人物。就像浩然和柳青那样,虽然已经是享誉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大作家,浩然看起来更像北京郊区的一个农民,柳青更像西北农村某个人民公社的副书记。那么国承新怎么就能成为一个作家呢,怎么就能写出那么多的书呢,怎么就能获得读者的喜爱和评论家的肯定呢?老国给我说过,他从小家里生活非常困难,经常食不果腹,而且年少就失去父母的爱,甚至成为一个孤儿和无家可归的人。他读书到初中二年级既辍学,没有受过完整的基础教育。失学后先是在家乡务农,后来又当了兵,然后转业到家乡淄博当干部。这一切都十分平常,似乎不能成为他当作家的条件和理由,但是,他成功了!他做到了许许多多条件比他优越无数倍,学历比他高学问比他强,又是科班出身的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取得了常人无法取得的成功。

是什么成就了国承新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文学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执着和顽强,以及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坚持。尽管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他一直谦虚的对我说,上学不多,读书太少,基础太差,但我相信在国承新的灵魂深处埋着一颗文学的种子,他一定要千方百计破土而出,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是因为他的基础较差,他付出的代价要比常人更多、更巨大,前进的道路也更艰辛。但他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路,就一如既往地坚持再坚持,努力再努力,永不后悔,永不放弃。

我本人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有一车砖要搬,我情愿去搬那一车砖,也不去写文章。因为砖搬一块就会少一块,我用两小时搬完了,完成了任务,很有成就感。写文章不一样,我在电脑前苦思冥想了两小时,可能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也可能写了一篇纸,第二天一觉醒来,感觉不对,完全推倒重来。这就是文学创作带给人们的挑战,也带给人们煎熬,当然也带给人们快感,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其中的滋味只有搞创作的人才能理解。

国承新作为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又担负繁重工作任务的基层干部,又是家庭负担较重的两个孩子的父亲,文学创作之路肯定是不平凡的,多少长夜孤灯,多少长假短假,多少茶余饭后,在别人悠闲逛公园的时候,在别人推杯换盏的时候,在别人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欣赏电视剧的时候,在别人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他在干什么,他在书房里绞尽脑汁构思查资料,在写字台前点灯熬油爬格子,在字斟句酌辗字炼句,我们从他文章结尾的笔注中可以看到,很多文章都是写于假日,改于深夜、凌晨。就是在游山玩水的时候,也一刻没有放松过观察、构思、创作。有些诗作和文章就是在旅途的的火车上飞机上形成的。在创作的过程中,肯定有过无数的困惑沮丧、失望迷茫、翻来覆去、推倒重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时刻,但是,无论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打不倒他,文学的种子在他的世界不断孕育,并且花开灿烂,茁壮成长。

一个人喜欢文学,写些文章容易,附庸风雅出一两本书也不难,要持之以恒坚持创作50年,出版专著15本,而且体裁涉及诗歌、散文、杂文、随笔、评论,需要超人的毅力和恒心,更需要长久的煎熬和付出。我知道的一批作家,上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文集,在全国都有影响,与浩然、刘绍棠、从维熙齐名,但近30多年来却很少再见到他们的作品,慢慢沉浸在时代的大潮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只读到初中二年级的国承新,坚持创作50年,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文学创作是创造性劳动,只有刻苦精神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对客观世界深刻的感知能力、对生活的炙热情感和发自肺腑的爱,有善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国承新具备这方面的特点。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有一颗仁爱和爱人之心,又善于利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对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事一物都充满感情,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把雪花飘落形容为画画,而且把自我融入其中,你画我也画,这是一幅多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人与自然共舞的美丽画卷啊。山川、河流、松柏、翠竹、柿子、牡丹、秋菊等等,在他的笔下都是有生命的,灵动丰满的,富有感情和思想的,正是他对客观世界的洞察入微,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才能有如此丰富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才能一枝一叶总关情,才能笔底生花听惊雷。

情感世界决定着一个作家的深度和与读者的沟通能力,作品怎么才能打动人,引起读者共鸣,关键是一个情字。国承新的为人和写作都具备了这个特点。他是一个重感情、够朋友的人,恋故土、爱家乡、尊长爱幼的人,同乡情、同学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女情、战友情、邻里情等等都在他的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充分的表达和阐发。这是他的文章能够打动读者重要原因。他50年的创作和人生经历,得到那么多人的关心、关注、支持,与他的为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今天出席这个活动的,有长者、有青年,有淄博市不同时期的领导,有他几十年的朋友,就是一个说明。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国承新的成功不仅是创作的成功、文学的成功,也是他做人的成功。

大约在七、八年前,老国给我说,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时间充裕了,要补补课,多读一些书。他集中研读中国古典诗词,文学名著,也读外国文学和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对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产生了兴趣,萌生了写三位诗人评论的想法。要知道这三位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是大家,对我来说是高山仰止,他们的诗作只能拿来学习、欣赏、领悟。研究他们的书和文章出了不少,而且各有千秋。但是,国承新瞄准的就是这个目标,攀爬的就是这个高度。他几乎研读了三位作家各种版本的著述,还读了他人研究三位大师的书籍和文章,并查阅了与作家作品有关的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下的功夫可想而知。最终完成了《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三部著作。国承新很谦虚,取名阅“启示录”,其实是三位诗人作品的评论集。全面真实的介绍了诗人的政治信仰和创作历程,深刻分析了诗人所处时代特点和写作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有的从整体和宏观角度,有的是对一首诗、一篇文章、某个观点的挖掘、分析和论述,文章还联系目前诗歌创作的实际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谈到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情感真挚,观点鲜明,多有真知灼见。可以说国承新的这三本书,不仅丰富了对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的研究,也丰富了对现当代文学尤其是文革前诗歌创作的研究,不仅是国承新本人的成功,也为诗歌研究增添了一份新的成果。

这三本“启示录”的出版,使我对国承新刮目相看。在我的印象中他写诗写散文驾轻就熟,但是,没有想到他评论文章也能写的如此非同一般,而且不是一篇两篇,一鳞半爪,而是涉及如此重要的三位作家诗人完整的系列,不能不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标志着国承新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只读过初中二年级,坚持文学创作50年,擅长诗歌和散文的国承新,在退休之后,一口气写出这样三本评论集,难道不是一个奇迹!

我的发言就到这儿,不对的地方请承新同志和在座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7年9月14日

作者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2: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颗诗心逐波涛

——读评国承新的作品
张店  张福信

阳春三月,理工大学校园内姹紫嫣红,莺飞草长,郁郁葱葱。在这美好而宜人的季节,到处洋溢着花香、欢悦和美好的气氛。一日傍晚,外国语学院总支书记李义勇敲门进来,提着一个书袋,落座后说“我的老乡国承新让我给您捎来他写的几本书,请您看一看。他拟定今年下半年开一个他的文学创作研讨会,有机会,请您参加。”随即,展开了一封承新同志写给我的一封信。

尔后,我认真拜读了承新同志著作的某些章节,写得十分洒脱,细腻,感人。诗集《桃花依旧笑春风》,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山东文联名誉主席苗得雨,不仅为之题写书名、写序,竟然对诗集中153首诗予以批注,且历时十年之久。这实在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束奇葩,一桩罕见的趣事,一件以老带新、扶幼成长的佳话。在我拜读《桃花依旧笑春风》,看到老先生精心点评批注的承新老弟的诗句,感到亲切、惊喜和温暖。苗得雨,不仅是一个值得尊崇的诗人、长者,而且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师者、楷模。而一直由敬仰、请教到研究苗老的国老弟,也是不凡之辈,值得我们学习之,点赞之,仿效之。

《苗得雨诗文启示录》是承新对诗人、散文家苗得雨的诗文研究成果集,是承新十几年研究苗得雨的结晶。他自己说:从1996年诗人苗得雨对他的诗集《风流孝妇河》评点开始,就想写一些有关苗得雨的文章,而真正动笔在于2005年他们一起到北京参加“2005北京《新国风》端午传统诗人节”。由此,一发而不收,洋洋洒洒不间断地写了60余篇,可谓不辞辛勤,持之以恒,用心良苦。苗老先生,1932年出生,1942年开始写诗,1946年发专文于《大众日报》,同年《鲁中大众》出专辑,次年春《解放日报》发电讯称他为解放区的“孩子诗人”,至今多有诗文见诸报端,凡73年笔耕不辍,一个孔夫子的享年,“发诗4000余首,其他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出版各种结集43种”(承新《苗得雨诗文启示录》第9页),其创作时间可谓久矣,其数量可谓大矣,在当代文学史上可谓奇矣。承新说他为山东文学史上的“活字典”、“活化石”,十分恰当和贴切,值得人们评论之,敬仰之,学习之。而承新的一篇篇启示录,写得真切,启示深刻,内容广泛,具有立体感、亲切感、诗意感。

如果说苗得雨是山东诗界领军人物的话,那么臧克家就是全国诗界的领军人物。他们都是齐鲁大地人杰地灵的重要标志。臧克家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拜读承新同志的《臧克家诗文启示录》,深入地走进臧老的作品,体切他的情感,体味他的情操,又一次受到启迪和教育。承新是个有心人,痴迷者,他如同淘金者似地遍搜臧老的所有作品,而后一一拜读,反复体味,细心琢磨,慎重动笔。从2011年7月始,写了99篇启示录,恰好是臧老99岁的享年。又像一束洁白的小花奉献给臧克家老先生110诞辰日,可谓苍天有情,美轮美奂,不谋而合!

对于著名诗人、文化领军人物贺敬之,贺老先生,我是从学习他的《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歌剧《白毛女》:“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以及《雷锋之歌》,受到极为深刻的教育,从而仰慕的。不曾想,人到暮年,手捧承新的大作《贺敬之诗文启示录》,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位诗坛大家,可谓有幸得很。诚如承新所言:贺敬之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诗人。贺老是学习和践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楷模,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旗手和表率,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领军者。贺老先生是当代诗歌的一个高峰,很值得人们学习、研究和弘扬,而承新正是做了这件极有意义的开拓性工作。他从《现代部分》《古体诗部分》和《文学理论篇》诸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究,由此受到启示,而我们也由此受到鼓舞和追求

读过承新同志的四本书,感慨颇多。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都是著名诗人,都是山东人,三位诗杰的共同点,不同点,承新都予以总结。中国被誉为“诗国”,毫无疑问,齐鲁就是“诗乡”了。正如爱因斯坦那句经典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承新同志在《贺敬之诗文启示录》中说:“于是又开始了‘五更起,三更睡’的文化苦旅。经过近三年的苦苦寻找,深挖细嚼,我像爬山过河一样,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地写出了《贺敬之诗文启示录》60篇,又从2015年9月18日至10月13日历经25天重读贺敬之八本诗文,作了16页摘录,从早上6:30分始至下午2:06分费时7小时36分钟两顿饭没吃,水一口没喝,以69岁年龄写出17页,7038字的《贺敬之:一位用信仰写诗的人》。至此,《苗得雨诗词启示录》《臧克家诗词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便以‘中国诗杰三人行’的一个读书系列成行”。看到这里,我深深受到震撼,承新同志像苗得雨一样把写作看的比生命更重要,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难以想象的。

由拜读《桃花依旧笑春风》,而体味到不曾读过的《风流孝妇河》风貌。正是在承新老弟诗赞的孝妇河畔,从1634年到1662年,28年间,诞生了三位中国文坛明星,其中王渔洋、蒲松龄均列为在中国124位文化高峰,这正是孝妇文化的卓越贡献。也正是他们的出现,才续接了在淄博大地上被列为文化高峰的管仲、孙武、荀子之后高峰的续接,中间相隔了2000多年的悠悠岁月,可谓久矣。透过承新老弟的诗作,依稀窥见他的一颗诗心在伴随着孝妇河水,生机勃勃,不舍昼夜,激情澎湃地跳动着。承新同志,五十多年来,在学习,在伏案,在笔耕,在凝思,在求索,可谓成就卓著,硕果累累,可喜可贺,可学可仿。我们要学习和弘扬这种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永远前进,不断求索的决心、精神和韧劲,为淄博文化强市的建设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应有贡献。

可谓:孝水神韵分外娇,滋润两岸丰且饶。高原迭起峰连峰,多有文人领风骚。步入盛世山河美,何时不曾卷新潮?摘星撷月世纪半,一颗诗心逐波涛。

衷心祝愿作家国承新同志创作五十年研讨会圆满成功,衷心祝愿我市的文学艺术事业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系山东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专家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2: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欣赏经典的一扇窗

张店 李富广

近读国承新先生系列评论集《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如沐春风,又如醍醐灌顶。评论集中一篇篇观点新颖、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背景资料扎实的文章,仿佛构建起一座走向作者心灵深处的桥梁,使我在阅读中慢慢走近了三位文坛巨匠,理解了那一代人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理想信念、信仰追求和历史担当。

西川说,“唐人写诗,是充足才情的表达,是发现、塑造甚至发明这个世界。”当代诗人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又何尝不是塑造世界、校正读者世界观的人?他们用才情四溢的家国情怀,写出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炙手可热的诗文,这些诗文在历史的演绎中流动,诗文描绘出的诗情画意、透射出的文化精髓,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鼓舞着我们的斗志,涵养着我们的精神。

国承新先生或许是源自对三位诗人经典作品的敬崇,缘于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一个作家的责任担当,经十余年孜孜以求,对三位诗人的诗文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写出了并称中国诗杰三人行的系列作品评论集,以一个文化人的全新视角,帮助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打开了欣赏经典作品的一扇窗。

评论集站在历史的维度,完成了对经典作品的准确解读。评论集对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的为人、为文、为诗从内容到形式,从技巧到细节,从语言到描述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解读。国承新先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了《苗得雨:一位挑动世人记忆的诗人》《臧克家:人民的诗人》《贺敬之:一位用信仰写诗的人》等高度概括的文章。三篇评论以时间为序,分别对三位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作了提纲挈领的评述,既有扣人心弦的娓娓道来,又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背景穿插,以文人的视角,实事求是地对三位诗人及诗文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力所能及地对三位诗人及诗文进行了解读。正如评论《诗歌佳境在心动》《让山言海语皆述美》《指东打西重在西》等,仅从醒目传神的标题中,就能感受到来自作者精准的解读和对三位诗人及诗文的拥戴和热爱。
评论集用特有的质感艺术欣赏,完成了对经典作品的二次创作。阅读是评论写作的起点,欣赏是写好评论的基础。国承新先生凭借大量阅读和自主性阅读体验,将自己的欣赏化作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写出了立的住、站得起的评论。为苗得雨诗文写得《他何以成为孩子诗人》《文学不能赶行市》《叮咚作响韵当家》,为藏克家诗文写得《文章看气势 诗歌看激情》《好诗尽在跋涉中》《意境尽从妙词出》,为贺敬之诗文写得《诗歌成败看憧憬》《巨细之间看驰骋》《让历史长出新诗来》等等,有的是从诗文的标题入手,着重“文眼”、“诗眼”的挖掘,在小突破中布局谋篇,以小见大,以点代面;有的是从点睛之处入手,将含蓄的隐藏之意放大,将阅读的感悟汇入其中,发掘诗文新的内涵,体现出自我感悟和独具匠心;有的是从诗文的精彩高潮入手,着力欣赏评述诗文最动人、最深刻的部分,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如果说,为小说写评论依赖的是故事情节和脉络,而为诗文写评论靠的是作者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国承新先生正是凭借个性化阅读和创意性欣赏,完成了对经典作品的二次创作。

评论集用特有的语言语境,完成了对经典作品的思想情感表达。由于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经典的理解主要靠生活经历、文学修养、美学欣赏、性格爱好等多种因素,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国承新先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立足自我,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写出了《语言问题并不是个小问题》《比喻与讽刺绝妙的黄金搭档》《好诗出在自家风》等,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尤其《苗老为我改文稿》一文,采用近乎描白手法进行评述,情真意切,字字含情,通篇语言语境中饱含着一位文学大家对后学者的提携与关怀。如果说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是用自己的语言语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国承新先生则是用自己的语言语境和方式方法,表达三位著名诗人的思想情感。这种换位表达独树一帜,是系列评论集的显著特点更是个性特色,具有示范、引领和标杆作用,值得仿效和借鉴。

中国诗杰三人行系列评论作品,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评论因为要忠于原文内涵,限制了作者才华的发挥,整个解读是内敛的,突破性探究略显不足。但从凝结着作者心血的字句行间,仍能感受到国承新先生钟情文学、献身文学和追求文学的博大情怀。国承新先生历时十一年,做成这项工作,确实意义深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承新,一个收获了文学“情人”的人

张店 徐德征

国承新先生是个执着的人,是个勤奋卓然的人,是个把文学当情人的人。

他已经年届七旬,但在文学道路表现出来的天真、烂漫,以及那种痴情的膜拜,就像20岁的毛头小伙子刚涉及文学女孩的一颦一笑一样。

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国承新这些年人生样式与文化的关系。

其实,人生亦是文学、文化的沉淀,侃人生就拔带出文化,文化能真切地映照着人生的轨迹和诉求。

第一,交朋友不看权力。他处世就是一个原则,就是“真”。

这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与那些主题思想是格格不入的。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是扶井绳不扶辘轳”,具体表象是:谁下台、谁地位弱化了,他马上加人家为“好友”。

不与红尘争利,这是他最大的特点。而当今社会的一些人,是为了蝇头的利益极尽钻营,当人有权力、有地位时,车水马龙、滚滚气象,一旦权力失去或人受某种牵连时,这些人瞬间就是另一种态度和模样,竭力撇清关系,一副高高挂起的嘴脸,仿佛昨日还表现出来的膜拜、虔诚与己无关,像几个世纪以前的往事。

在从这点上,国承新先生是一个另类,在我市已故去的老领导心有千千结时,他几次单独把他请到龙泉山上小酌、散心、抚慰。

这些年来,他与龙泉掌门人杨继玉先生不离不弃的亦亲亦朋之关系就是佐证。

这一点,他做的很义气、很风范,很敞亮,当然后面肯定有一些势利之人阴暗的诋毁。

这一点,一些老领导体会的要更深、更真,大概也很感慨、感动国承新先生永远初心的为人吧?

这一点,也体现在他黾勉以求的文学创作上。

第二,做文学不看效益。他对待文学的态度,就是“爱”。

臧克家、贺敬之、苗得雨是中国现代文学诗坛上的三座高山,是多少文学追梦人的偶像。巧的是,这三位大家都是山东人。从新中国成立前后至今,对他们文学造诣的研究者众多,但是,把三人的心路历程综合起来考量的人,就目前来看,唯国承新一人。

他非常有创意地将在中国文坛三大巨擘串并联,放在21世纪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来研读、透视,这是国承新先生的一大发明,《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联袂问世,不仅是这些年来山东文艺评论史上的一大奇观,更是中国诗坛里程碑式的风景线。

尤令人震撼的是,把“现代式”的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变成“当代式”的文化存在既是一种气魄,也是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节操。
在当今“一切向钱看”浮躁和势利价值观大行其道的文艺思潮中,从国有出版社到私人自媒体都以利润指标来作为评价、平衡文学行为的圭臬时,国承新先生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孜孜于只有国家层面才能提及的宏伟“大工程”,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对于文学抱有的执着“偏爱”,此外,很难找到更具说服力的阐解了。

大爱无疆。这些年来,怀着对高雅文学的依恋和敬爱,国承新沉溺其中难以自我,在众人难以想象的守望中,国承新收获着一个个文学的硕果,当然也创造着文艺的奇迹,这或许是对国承新先生50年来文学创作生涯最恰当的提炼和注解。

第三,搞创作不攀风向,他行文走笔流畅,就是“实”。

对任何人来说,文艺创作是三百六十行里面最具含金量,也是最艰辛的。

有人可能说,不对,是仕途最险恶。我的看法是,一个透明、公平竞争的社会从政之路风险很大。可是在前些年的当代中国从政却是最保险、入门浅、收益高的行当。不然,人家“五假干部”卢恩光从商人、副乡长、县市省,一直到中央的副部级干部,一路绿灯,如若不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的强力反腐,依前些年政治生态走向,卢恩光极有可能平安着陆。

实事求是的说,国承新的文学之路比起我们这些科班(大学中文专业)出身的人,可以是荆棘遍野,因为一切都要从原始混沌状、从一点点自我积累开始。小学没有毕业、投军训练繁忙、成年老婆孩子,无论在哪个时间段,都没有宽松时间、优裕条件让那些爱好写作、怀有文学梦想的人从容地规划、实施和追求。

从1967年发表处女作《如不悬崖勒马,就会误入歧途》,到1968年应征入伍,在部队发表文稿近300篇、20万字。1986年转业到市台办,在国家级新闻单位发表文章500余篇。

自1993年推出《风从故乡来》以来,国承新创作、出版的势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2年出版《齐都新声》和与巴歧义合著《淄博百家企业》两书。2003年以后出版诗集《风流孝妇河》、《我们一同走过童年》、《桃花依旧笑春风》、散文集《水流云在百年情》、文学评论集《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等15部专著。

国承新是边工作、边学习、边写作,他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观点、创作方式和创作情怀,最大的特色就是弘扬“红色的主旋律”,在前些年舆论界、文化领域右倾化、低俗化思潮极其浓厚之时,也始终不渝地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大方向,把歌颂放在第一位,把感共产党的恩放在第一位。

这样思想境界、人生态度、创作诉求使他心无旁骛,在文学崎岖路径的攀登中如鱼得水,写作起来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在文学的博弈中形若流水,凭着一个执着、一个实干,国承新得到了丰厚的文学馈赠,成为步入老年时代的“弄潮儿”。

国承新收获了文学,收获了尊重,收获了“情人”!

在国承新先生文学创作生涯50周年之际,由衷的祝贺!

作者系淄博市委宣传部原外宣办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2: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国承新的诗作看怎样写诗


——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张店 查晓东

国承新是一位基本靠写作为生的先生,在部队和转业地方单位主要是写新闻,同时兼爱好写诗,间或写些散文;退到二线与退休后,主要是写诗与诗评。他的追求与勤奋非常人可比,已经出版了至少15本书,他主要还是写诗。我想就他的诗歌谈点对写诗的粗浅感觉和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泰伯》篇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他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孔子还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

我们知道,诗人写诗,不但要善于表情达意、模情状物,还要求自己的作品尽可能有比较完善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包括格律和声韵。我们今天写诗,虽说一般是以新体诗为主,其中有的可以不必押韵,但如鲁迅所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还是必要的。国承新写的诗,基本都是属于新体诗,但也有不少古风体的诗,可以说他的古体诗算不上格律诗,但写得一般都很有味。下面我就以他2015年3月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桃花依旧笑春风》为例,谈点个人对其新旧体诗的感觉。

苗得雨点评的这本国承新的诗集里,多是新诗,也有不少句式整齐、八行一首的古体诗。如他以祖国著名大山为题,借山咏怀,写了不少抒发情志的好诗。像这首《题华山石壁》:华山石壁像宣纸,风婆便是书法师。揉揉雨雪权作墨,横刮竖旋写历史。悬在半空让人看,仿佛扯起一面旗。千军万马受鼓舞,智取华山当年似。此诗形象地把直立陡峭的华山石壁,比喻成竖挂着的宣纸,把风拟人化成婆娘书法师,把雨雪当作墨汁,“横刮竖旋”在陡峭的石壁上“写历史”。这种比喻不一般,奇特。难怪苗得雨点评:此首也不错。国君登华山旅游,就写了四首关于华山的诗,其他三首是自由体的新诗。苗老点评了三首觉得不错。像苗老觉得“句奇”的这首《华山索道》:登山难,凿路难。,从无环处连环。于是才有了攀山路,于是才有了上天环。感慨之余忽自问,是先人苦是后人难?这类诗的风格可说是“国字号”。这首诗既有对表象的夹叙夹议,又暗含哲理,“从无路处找路”,特别是最后一句:是先人苦是后人难?是对“路”这种可以展开丰富联想的人文地理特征的深入思考:若说是先人苦,也对,因为他们凿路筑路开创交通,披荆斩棘从无路处找路,确属艰辛;若说是后人难,也不无道理,因为有出息的后人不只是单纯享受先辈的劳动成果,更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事业,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样的结尾,让人深深回味。

所以,一首看似简约的小诗,写好了可以带给人许多思考和咀嚼。本书中有篇《偶感》,是2005年1月31日晨写的,他在注里说,2004年得省二奖、市一奖。三奖都在离岗后颁。他此诗的前四句是这样吟诵的:他人夕阳我为晨,哲人那(哪)有近黄昏。捷报一年三回响,冰山一角未显身。短短四句,表达了既怀壮心又显兴奋的激动心情,这“冰山一角未显身”暗含他获这三奖远不是他的大目标,他的“野心”忒大哩。紧接着四句是:我本官场一弱智,却是文坛一力军。不信好风凭借力,只笃功夫不负心。在这里,他回忆中深刻解剖了自己,说自己是官场一“弱智”(其实是自谦),也充满了自信,感觉自己是“文坛一力军”。特别是后面结尾的两句:不信好风凭借力,只笃功夫不负心。他的充分的自信,植根于他刻苦的努力与越来越扎实的功底。后来12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他确实是凭借自己起早贪黑殚精竭虑的辛勤努力,凭借心血与才华,才获得了更璀璨的收获,无愧于初衷。

有一句关于诗的名言是“诗言志”,承新就是善于借诗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来抒发充沛的感情与志向,但其表达得比较新奇独特,追求与众不同的效果,这就有了一点“国”字号特点。

正如苗得雨老先生读了这本《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作的序即《怎么叫会写诗》中对承新的评价:我感到承新的许多诗都透出对事物独到的观察和发现,因而表现出了独特的味道。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经常这样说,但多少作者不都是努力在实际生活中寻求真谛,潜心提炼与完善艺术结晶吗?那怎么叫会写诗?苗老在这篇序中,开头一段就谈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诗歌创作的一种体验:要“把诗歌写的新奇独特耐读”,如何去做?他回答:“需要有对生活独到的观察,新奇的发现,巧妙的表现”。这三方面,可谓言简意赅,是我们每一位诗歌作者都应该竭力为之的。

国承新五十年来刻苦学习、孜孜以求的,不外乎就是走的这条路,特别是认识苗老、经苗老指点迷津后,走得更自觉扎实了。

写诗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好诗。那么,怎样才算好诗呢?对于好诗的标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历来说法不一。古人就有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肌理说等等,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到了现代,说法就更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赵京战先生对这些说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删繁就简,以浅代深,归纳了有五条标准。我感觉,在诸多关于好诗的标准中,这五条比较科学、精当。
当然,他所指的是格律诗。我们要以此来分析国承新先生的诗,这第一条即格律严谨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后面四条分别是:语言清通,形象典型,章法严密,境界高尚。我们试拿这四条来比照一下国先生《桃花依旧笑春风》里的诗。

首先看语言清通。诗对语言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把诗的语言写的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引导读者顺利的进入你的审美思维。格律还未进入艺术领域,语言已经进入艺术领域了。语言是情志的外衣,她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国先生的诗都写的语言清通,明白晓畅。一句诗几个字或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他的思想感情、要说的事,完整地表达出来,但读后却并不感到像喝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这是不容易的,是要有较深厚的诗歌实践功底的。

我们必须也说一下朦胧诗。特别是二十世纪最后这几年,有人说诗要写的朦胧,谁也看不懂才是好诗。把朦胧诗理解为谁也看不懂,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朦胧诗的朦胧不是表现在词句上,而是表现在意境上,可以有多种理解,给读者创造想象的余地。西方有句话叫做:“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字句上朦胧,云山雾罩,谁也不知道你说的啥意思,那不叫朦胧诗。我们现在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诗大可也不必故意写得隐晦曲折,让人从字面上就堕入五里雾中,那你这诗想表达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再说形象典型。形象完全是艺术领域的东西。诗的艺术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抒发感情,这是诗词的审美特征、本质特征,它是以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我们把凝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称为“意象”。

国的这本诗集,借助山、雨、树等典型的客观景物,来思维、创作,咏物抒怀,托物言志。如苗老点评的那首《孟冬桐叶》:明明知道病入膏肓,却像没事人一样,悠闲地坐在树梢,一节节品尝风光。不经意间挥一挥手,告别了毕生的辉煌,在风的护送下,去寻找永久的安康。苗老评论道,从字面上看,承新是写的孟冬桐叶落,但透过这叶落的自然现象,承新却发现了一种达观的人生。读这首诗,我分明窥到了作者自己的影子和心绪。

其次,说一下章法严密。诗要有谋篇布局,要结构好开头、结尾,起承转合,过渡照应,总体效果。这跟作文或建筑一样,要安排好它的结构与架设。因为诗比较短小,起承转合挺紧凑,挺叫劲。要通篇考虑,要有一个展开逻辑。一般来说,是按照一定逻辑展开,或者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照空间目力所及。

国先生的诗是具备这一条的,起承转合多自然巧妙。就不细说了。

再看最后一条,境界高尚。境界是诗的最高层面——精神层面,它是从诗词的语言、形象、章法诸方面所提炼出来的精神成果,是诗词所反映、所达到的精神高度。我们写诗是要交流,要影响读者,要发挥文艺应有的作用。因此,诗里表达的感情应该是健康、积极的,应该是与民族、大众相通的感情,是要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有大的价值。

国先生写的诗,依我看,都是格调与境界比较高的,是正能量很强的作品,又是表达真情实感并在此基础上升华、提高了的,所以属于健康、高雅的创作。他的这本诗集是这样,他的其他几本诗集如《风流孝妇河》《我们一起走过童年》等,也是如此。评论三大诗人臧克家、贺敬之、苗得雨的三本诗文启示录,更是他升华、理性化了的对于诗的认识与理解。

可以说,国承新先生的诗歌创作,目前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风格也是判断诗的一个标准,它是诗人艺术成熟的标志。

学无止境,思无止境,艺无止境。衷心地祝愿承新先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总结经验、成绩与不足,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2017年9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2: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经典致敬

张店 崔金蕾

半个月前,国承新先生送我一沓厚厚的书稿,约我为他的新作《贺敬之诗文启示录》谈谈看法,我再三婉拒不过,只好恭敬不如从命。面对这部凝结着作者心血与汗水的厚重之作,在惴惴不安中我斗胆拿起笔说说自己的浅见。

认识国承新先生有十几年了,印象中他是一个健谈、热诚、充满创作激情不服老的作家,虽年近古稀,但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不输年轻人,“著作等身”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很恰切,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十五本书,包括散文、诗歌、评论等。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详细标注了写作的时间,有不少篇章写就于深夜至凌晨,足见其勤奋、努力和对文学的敬畏。

2005年,国承新先生开始了一项宏伟的创作,这就是中国诗杰三人行系列作品评论集——《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历经十一个年头的孜孜研究,他将中国著名诗人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的作品进行深入地研读分析,写出了六十万字的书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匍匐之驱”去深读细悟,竭尽全力地发掘原作品中的语言特性、思想温度和文化艺术意义。从他鲜活的文字表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虔敬与用心,这体现的恰恰是一种向经典致敬的精神。

《贺敬之诗文启示录》是中国诗杰三人行的收官之作,共六十五篇评论,从语言、形式、思想、艺术等方面,折射出对贺敬之作品的全新思维、敏锐发现和高度概括,分为现代诗部分、古典诗词部分和文学理论部分,角度独特,观点鲜明,让人读来深受教益。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贺敬之的诗可谓时代颂歌,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他总是以敏锐的触角去抓取时代最强音,既浑然大气、激情飞扬、豪放浪漫,又力求民族化、大众化,充分展现深厚真挚的“国家人民情怀”。而国承新先生也是这样一位将诗歌深深植根于泥土、植根于生活的诗人,至今他已出版了三本诗集,他的诗歌颂扬时代,歌咏家乡和人民,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字里行间抒发的都是对国家、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正能量。这也正是他能够创作出《贺敬之诗文启示录》的重要原因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国承新先生的这部《贺敬之诗文启示录》正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当然这种创造也是一种痛苦思索的过程,他说经过两年多的艰难跋涉,读了贺敬之的众多作品,在没白没黑的读读写写中,逐渐走近了贺敬之。他称贺敬之是一位用信仰写诗的人,他的信仰诞生在追求里,他的信仰在激情中燃烧,他的信仰在理想中绽放,他的信仰在坚守中永恒,这样的评价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将贺敬之的作品字字句句咀嚼吸收后获得的感悟。

国承新先生评论集中的《诗歌成败看憧憬》《心态决定语言》《一诗一世界,字字有乾坤》《一诗震中国,动源在情愫》《让民间传说放射出时代光芒》《心中有理想,笔下有激情》等篇章引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贺敬之雄浑壮美的浪漫激情与诗歌的形式美。而《让正义之声超越时空》《人民性决定作品的传世性》《记录现实,唤醒民众,告诉未来,是诗歌创作的三大支柱》等,则让我们对贺敬之作品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与时代同欢歌共命运,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理想精神,满腔热情地热爱祖国、赞美人民、讴歌时代。

随着《贺敬之诗文启示录》的付梓印刷,中国诗杰三人行全部完成,写作过程的艰辛,搜集资料的艰难,通宵达旦的艰苦……个中滋味只有作者自知。这套凝结着作者心血的系列书评,相信一定会给广大读者以启迪与教益。在如此喧嚣浮躁的世界,读书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一位古稀老人甘受寂寞与辛苦,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用十几年的时间去研究现代诗人的几百万文字的作品,用羸弱的手一字一划地写出六十万字的书评,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就让我们带着一颗敬仰与尊重之心,打开这本书吧。

2016年3月写就,2017年10月13日刊载于淄博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2: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铿锵的脚步

——读国承新《苗得雨诗文启示录》
《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随想
北京 林贵

2016年初,山东淄博作家国承新在拜访了两位高大上朋友后,也不忘将他的三卷新作郑重赠与我,并反复叮嘱一定为他提提意见。面对老友我欣然答应了。写书评之事,谈何容易。作家圈里的朋友,都知道我喜爱读书,但读的慢。何况他这三卷巨著,何以了得,是他的心血之作啊。我哪能草率为之。于是用了一年时间,在2017年初才仔细地读完。于是才有了以下自己的读后随想。

老实讲,我对他所写的三位著名作家是深知的。自我少年时代,对他们便极为仰慕。而中国新诗百年史里提及这三位著名作家的就有许多诗评家,诸如叶延滨、张同吾、张永健、丁慨然等,但他们都是单篇。我可以放胆地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位普通作家如此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这三位泰斗级著名诗人之诗文,然后写出如此细致的心得体会,有些地方还道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还真是为数不多。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举国上下文艺工作者们“撸起袖子加油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北京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今天,捧读承新的这三本新著,总有正当其时兴趣盎然之感!我从他的三册著述里,更加坚定了作家诗人应该更加脚踏实地迈开前行的脚步,这是我从他的启示录里取得了彼此大致相同的认知。

国承新在三本启示录里,分别叙述了苗得雨、臧克家、贺敬之三位诗人作家的诗歌、散文的读后体会,其共同点首要的是他们的共同成长道路,都是走的为人类和谐、社会安康而歌,表述了他们心系人民、时时为人民鼓与呼的精神追求。我们可以从《苗得雨诗文启示录》中的《我为什么写苗得雨》、《抗战诗人一一苗得雨》、《浅说苗得雨20世纪50年代诗歌的超前意识》里感知。而环保意识,科学意识,倡导婚姻自主意识,劳动是防变的闸门意识,承新称赞苗老最为强烈,印证他的诗是来自于人民,为着人民,是为祖国而歌,为祖国而唱。苗得雨是抗战诗人,1944年即发表抗战诗作,读苗老诗选写下的33首诗,其中选入《苗得雨六十年诗选》30首,无不再现了1944到1949年那段历史。其中《汉奸狗进门》、《反奸诉苦》、《反蒋谣》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受到承新和我本人及广大读者的厚爱与好评。那首脍炙人口的《燕》:“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小燕儿,衔着春光飞来”。让我们感受到苗老六十年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胆忠心,跟随共产党奋斗的坚韧精神,也感受到了苗老在诗歌与散文的创作中独领风骚的过人之处。国承新之所以下此定语,是他苦心读遍了苗老的诗文著作后发出的肺腑之言。通读了承新的启示录,确实让我感受到苗得雨是汲取了民歌与古典诗词的精华学养,而后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创作而成名。当然,苗老14岁即发表了处女作,也和他本人的天赋分不开。我本人读过他的《自然集》,读后感是与承新相同,称苗得雨是我国民歌传人、歌谣大师、抗战诗人恰如其分。

而在《臧克家诗文启示录》里,多篇启示评论文章亦说明了这一问题。最为典型的篇什,如“诗人皆应为国生”、“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造就恢宏的爱国史诗”、“只有人民的视角,才有人民的诗”、“大时代的呼声,来自大时代的诗人”、“人民的诗人——臧克家”等。承新通过细读《臧克家诗选》一至五集,感慨地发出臧老是人民的诗人的感慨,并说“我读过不少中国诗坛巨匠的诗……从始至终都一直在为着人民、关注人民、把人民当作主题,发表的那些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棋高一着’的当属臧克家”。我认为这判断是十分恰当的。我们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可以看到臧老的《老马》、《有的人》都成为诗作经典,并收入中高等学校语文课本作为教材。我在《诗人谈诗》中曾拜读了臧克家谈学诗的体会。没有他与邻居和民众的贴心生活,便不会产生叙事诗《老哥哥》、散文《六机匠》之名作。臧克家也是抗战诗人。承新称:“臧老不仅坐着说,更能起来行。这是中国历史上,除边塞诗人外,就我所知的毛泽东、贺敬之、苗得雨等少数几位既能写抗战诗,又能做爱国诗的人。”臧克家是独树一帜的爱国诗人。臧克家不仅能写,更能赴死。如他的《别长安》等在启示录中都有表述。诚然,我们都会感知臧克家是写百姓生存、人的苦难、人的命运较多的诗人,但像国承新这样真正发出“只有人民的视角,才有人民的诗”声音的作家,确属凤毛麟角!

从《贺敬之诗文启示录》中,我读到承新通过读贺敬之的诸多诗文作品,定位敬之老师是一位用信仰写诗的人。亦即他的诗是人民的,歌是战斗的。这信仰即是憧憬新中国,信仰共产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敬之的精短抒情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峽》《梳妆台》,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都是心系人民,扎根乡土,紧贴地气,深入工农兵学商生活之力作。敬之诗作之声,早走进千家万户,也早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史。实践再次证明,诗人作家的正确成长道路,即是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和谐、社会安康而歌。时时不忘为人民鼓与呼! 这一论点,我们可以从启示录中找到承新所下的论据,如《人民性決定作品的传世性》《为山河醉写山河诗》《让小爱与大爱交相辉映》《不忘忧患史,思悟出诗魂》《四个一致是实现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必由之路》等篇章中得到。承新称:“……先生通过《白毛女》一剧,浓缩和解剖了当时的一个中国家庭,一个中国农村两个阶级的斗争,为我们勾画和还原了那个时代,而作家的笔和心始终是贴在‘农民——人民’二字上。其作品与人一样,始终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讴歌了人民……从歌剧一上演,战士开枪打‘黄世仁’,就可捕捉到正能量。”因而,我与承新一起取得共识。敬之老师全心全意为人民创作,因《白毛女》一剧也像人民一样而不朽!通过启示,我们应该不忘敬之的新诗浪漫主义的历史地位和艺术特色。老师是一位“伴隨着苦命的喜儿,唱着《南泥湾》和《翻身道情》而跨入工农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门槛的文艺工作者,是一位始终同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王杰等英雄人物站在一起的热情澎湃的歌者!是一位创作态度严谨、思维敏捷、富于独创性的诗人。敬之诗歌数量不算很多,但质量很高、影响很大”(见《民族精神与现代诗学》张永健自选集132页)。敬之老师的优秀作品被人民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应该说承新写这三部启示录,主旨很明确,他对我说,写苗老先从感恩说起,写臧老是为避免巴结名人之嫌说起,而写敬之老师走向自觉,为传承近百年文学巨匠写起。这三卷书,是他的一次创新。他的著作迄今已有15部之多。

承新与我在文学观的认知上,在诗歌与散文的风格特点上,有许多相近之处。这些年来,承新的文学道路越走越宽广。可以说,他的创作是勤奋的。他不仅为我的诗集《相思树》写过评论,而且为人坦诚、热忱。我从他的三卷启示录里,读出了他的心声,即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更要很好地向三位诗坛泰斗学习,更好地担起诗人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向文学巨匠学习,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写出祖国和人民喜闻乐见的诗文作品。这才是国承新的本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卷启示录,是很好的诗人作家的成长启示录,也是告知现今作家应该向三位文学巨匠学习的启示录。

然而,眼下我们的诗坛文坛恰恰缺少这种学习精神、继承精神!即便有一些,也被近年来的商品大潮、铜臭气味冲击的摇摇摆摆了!承新在《苗得雨诗文启示录》书中怒斥道:“无庸讳言,中国的官场上也好,文坛上也罢,至今仍有官霸、文霸、诗霸。一旦成名,就一饱忘了百年饥。对年青人,后来者的尊重、求教,不是不屑一顾,就是拒之千里!坐在台上是李玉和,走到台下便是鸠山。斯文不见,酸臭满身!……”,又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天地之间有杆枰,那秤砣就是老百姓”(《苗得雨诗文启示录》62一63页)。读来,颇有同感。                     
承新不无感慨地说“何为德艺双馨,顾名思义应该是人好文好。那种人前是人,背后是鬼,一饱忘了百年饥的人,与这种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苗得雨诗文启示录》65页)。请注意,“一饱忘了百年饥”一语,在书中多处引用,说明了承新谦逊的品格。他时时不会忘本!正如承新所说:“学前人的经典,干好自己的。根深才能叶茂,春华才能秋实。”

承新是个有骨气的作家,但没有傲气,时有直言快语,正如诗评家吴思敬所言:“优秀的诗人可以谦虚地听取意见,但却不会无止境地否定自己,相反他们充分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的价值”(见吴思敬著《诗歌基本原理》396页)。

国承新的骨气与自信,已在三卷大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学习之敬佩之,更为他的坚韧不拔的学习继承精神,不断进取创作的精神所感动!正像作家张洪兴所言:只要探索,心中就会有精彩,就会流入笔端。
我们有理由相信:承新铿锵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在未来的岁月中,同志和朋友们一定会再听到新的响亮无比的脚步踏出的奋进鼓点!
     
2017年春月

(此评文作者林贵,系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2: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文学跋涉者致敬

张店 苗露

“乡间也有灵芝草”是现当代著名诗人苗得雨为国承新先生的题字,也是殷殷勉励之语。在我心目中,国承新先生就是文学的灵芝草,他承继的是先贤哲人之灵气,开创的是文学的新的境界,绽放出了绚丽的文学光彩。

十分有幸参加国老创作50年作品研讨会,我作为年轻一代文学人和作协系统的代表,向国老表示敬意,向在座的一直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笔耕不辍、默默耕耘的文学工作者、诗人、作家及评论家表示由衷地敬意。

我一直尊国承新先生为“国老”。国老是我敬重的长者,作为勤奋笔耕50载的老一代作家,在他身上始终保持着真诚和对文学的一腔热爱。是发自肺腑的对文学的热爱与秉持不变的文学理想,成为国老文学创作50年来持续前行的加油站和发动机。我认为,在国老心中,始终有个文学梦,他从年轻时代就喜爱文学,从1967年,他的处女座发表至今,他的文学创作已经走过了整整50年精彩纷呈的历程。在50年的创作生涯中,国老还凭借着出色的新闻报道工作,在部队屡获嘉奖。转业到地方后,经常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发表作品,外宣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的奖项。起初,我是在报纸上,读着国老的新闻作品,知其大名的。国老退休后,重拾令他醉心的文学之笔进行创作,并卓有成效,其作品确实是“越老越有味”。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诗杰三人行”系列图书的出版,奠定了国老重要的文学地位。《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三部大作结集付梓,标志着我市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新的高度。十分庆幸和感谢的是,我成为这一重要成果从策划到完成的见证者,作为国老的铁杆粉丝,我也力所能及地为国老编发了一些作品刊之于报端,也特别见证了国老的作品荣获省市重要文学奖项。

十分感谢的是,我还有幸经常聆听国老纵谈文学创作。这里所说的“纵谈”,是指国老一旦谈及文学及其创作,就会一发而不可收,行云流水娓娓道来,让人强烈感受到国老心中澎湃的激情。只要他写过的诗句,根本不用看稿,随口就能背诵出来,令人叹服!

这些年来,市作协组织的文学采风活动,都邀请国老参加,国老与年轻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一起切磋,一同欣然命笔,及时完成“作业”,令人心生敬意。另外,我们也经常邀请国老作为文学征文的重要评委,扶持和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新人。7月2日,我省首家网络作协在我市成立之时,还特别邀请国老作为协会首席顾问出席了成立大会。

从国老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品质。文学薪火相传,总要燃烧自我,照亮别人。国老也多次组织我们到省级文明村文昌湖龙泉村体验、采风,令我们受益匪浅。国老不仅在文学上经常帮助和提携年青作者。国老一旦发现从事文学创作的朋友中,家中遭遇重大变故时,他经常会慷慨解囊,为文友提供一些帮助。在为人处事上,总是一副热心肠,谦虚做事,诚恳助人,是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回到文学的本质,就是要让作品说话。国老的作品客观地摆在那里,尤其是三部现当代著名诗人的评论研究专著,已经成为国老个人和我市文学创作的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各位学者、专家刚才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对国老的创作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科学梳理,使我产生强烈震撼。在此,我不再赘述。那么,我一是衷心祝愿国老文学之树常青。二是表达一个愿景,就是我们更多的文学灵芝草,必将为我市文学大发展、大繁荣带来更大活力,更大范围地激发文学潜能,为我市文化名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此文系2017年9月17日在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国承新文学创作50周年暨《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研讨会”上的发言,后发表于《鲁中晨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2: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字诗歌——献国承新先生

——贺国承新 文学创作五十年
张店 刘勇

老师承新,幼年家贫,聪明智慧,
老实本份。年少辍学,二十参军。
文书小兵,执着认真。深入基层,
捕捉新闻。情真意切,打动众心。
爱写诗歌,各种散文。视角独特,
格律押韵。
境界高尚,虔诚之心。章法严谨。
植根生活,植根于民。着力弘扬,
时代精神。勇于求索,当数承新。
退伍回城,要职担任。保持夲色,
不忘初心。积极工作,态度严谨。
立功受奖,感谢感恩。

离岗以后,轻装上阵。挖掘潜能,
抖起精神。笔耕不辍,继续前进。
胸怀大志,再铸精品。苗德雨诗,
臧克家文。贺敬之诗,精读细品。
日日月月,十一冬春。挑灯夜战,
开动脑筋。分晰研究,用笔如神。
写出心德,谱出灵魂。点缀升华,
作出评论。篇篇佳作,鼓舞众人。
三位名家,得此喜讯。特别高兴,
感动万分。有的电话,有的来信。
贺老敬之,自亲登门。表达谢意,
敬佩之心。倾心畅谈,直到夜深。
留影纪念,和谐温馨。
承新老师,文学创作。五十周年,
笔耕不辍。心血结出,累累硕果。
九月十七,理工大学。文院会厅,
高朋满座。研讨评论,气氛热烈。
文坛挚友,交流互学。各界领导,
题词祝贺。承新老师,发表演说。
激情飞扬。鞠躬致谢!
活动圆滿,亮点多多。夕阳红报,
乐龄生活,淄博日报,刊登祝贺。
学习承新,奋笔拼博。用心书写,
宏伟大作。你是旗帜,你是楷模。
为你喝彩,为你高歌!
2017年10月16曰晚

四字诗歌 献国承新先生
张店 刘勇

承新老师,性格开朗。憨厚真诚,
热情豪爽。豁达乐观,自信自强。
退伍军人,夲色不忘。工作认真,
要职担当。成绩显箸,立功授奖。
离岗以后,追求梦想。笔耕不辍,
谱写华章。抽点时间,整理行襄。
帶上老伴,旅游观光。国内国外,
四面八方。青島日照,泰山顶上。
宝島台湾,澳门香港。景色迷人,
打动心房。浮想连翩,诗意飞扬。
用笔如神,跃然纸上。内容丰富,
涉题面广。精美诗词,浩瀚华章。
箸书立说,成绩辉煌。优秀党员,
旗帜榜样。刘勇大姐,点赞鼓掌!
2017年l0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2: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泉村盘点国承新十四年


文昌湖 王承善

尊敬的各位领导:

国主任创作室在龙泉村成立已近十五个年头了,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所以今天的心情非常激动,以心与心的交流作为题目。尊敬的国主任,我有幸拜读您的大作《桃花依旧笑春风》等佳作,使我深受启发,有好多心里话要对您说,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我对您的尊重,因为在您的作品中给予了我的是感受深、印象深,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已对您10余部作品专心学,您能把实际的事物写的再实不过,表达的让人感到奇妙无穷、回味无穷,在阅读时不知不觉喊出好字,喊出妙字,因为篇篇都在吸引着我,句句都在打动着我,特别以龙泉村组诗九首中的逛龙泉村桃园,你用8句诗50个字,把整个园区优美环境写了个正着,你用“人在花中走”5个字透出了优美的环境,接下来“花向人招手”也是5个字,桃花向人招手,人与花和谐共享的幸福感在读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感到有着浓浓的花香扑面而来,再如春芽的形象诗,告诉人们人生做人的道理,坚定理想,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坚贞不屈应对困难与问题,展出自我,登上高枝。再就龙泉村水库中的后两句“愚公智叟双携手,日进斗金在龙泉”一句诗非常深入的反映了水库工程的形成与施工,并不是喊出来的,用愚公的精神,天天在干,年年有变,实际6个水库10多年的施工期中的规划设计,用愚公智叟结为一体再恰当不过,龙泉村战略经济强村,强村富民,村两委几十年如一日,无条件创造条件,硬是走出一条大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用日进斗金在龙泉总结的淋漓尽致,用7个字反映出了龙泉的经济发展面貌,让人感到语句的精、细、深,再看龙泉村这首诗共8句,112个字,对龙泉的村容村貌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从村民居住的楼房村中的道路硬化,配套设施,村庄绿化环境,村民日常生活现状、着装和心态及劳动力就业现状,村庄的新格局,新气象,所有一切说了个遍,写了个全,把实际的方方面面用8句诗细化的一目了然,用春晖永驻是名片结句村的经济载体,春晖集团用名片去宏扬、继承作为村庄的精神去传颂,说出了龙泉人的心声,写出了龙泉发展之亮点,在龙泉村这首诗里的112个字闪着金光,照射着村庄,亮化着村民生活中的幸福,美化出了新村新貌胜似城的豪情,历历在目。国主任在龙泉传播文化15年,就向当年的蒲松龄在西铺,我们龙泉村要加倍珍惜国主任在龙泉村所做出的一切贡献,并且准备把您在龙泉村的点点滴滴经过整理,形成文字记载,载入历史史册。

尊敬的国主任,您的作品,我通过学习,在其中具有特色的题材也就是说其他人看不见摸不着,想也想不到,被您发现了,让您写活了,像如“华山索道”“五台山抽签”包括这300余首诗中的山、水、雪、雨、江、河、人文、地理、社会现象都是在别人之上的,让人爱读的佳作,我认为读过您的书的人,从中能学得在别处学不到的知识,最为让人敬佩的是你所有作品有信念、有立场、政治素养极高,感情亲情极深,把不健康、迷信、对生活负面的语言视为禁区。之所以我对您的作品看重的是要多看、多学,学而不尽,作为榜样学,做人、做事、鲜活的立场始终保持不变色,学习您人正影不歪,一步一个脚印生活有奔头,事业有目标,天天讲进步,年年果实硕,用付出,用劳动争创巨作,展示了人生能量,谱写了社会文化的辉煌。

尊敬的国主任,我是通过与您认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您的作品已有十年之久了,在其间不时有机会与您汇报心得,之后内心总觉过意不去,因为从认识您到现在,都是真心实意的为我们一班人,为我们这个村熔入了相对重要社会时代文化,促进了我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村志、村报为例,这些工作都是在您的影响下开展的等等,这些长时间想用谢谢您来表达,未免太简单,通过学习了您这么多的作品,而且又是免费学习,事当重报,而是拿放不下,天天在想,最终选定读后感向您汇报取得您的谅解,说到评您的文章,就是给我斗大的胆也不敢用,您是我学习进步的尊师,我会长期吸取您的作品精华,丰富生活,增强知识面,同时更盼您的新的大作面世,最后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祝到会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全家幸福安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他有一支磨不秃的笔

因被承新友的精神感动着,所以早就立誓要为他写点东西,哪怕是只言片语。可几次想伏案却始终未能坐定。理由的档案里,杂事缠手并不重要,主要是怕自己的语言无法用来对这位诗杰进行概括与归纳。万一指金曰铜,或者挂一漏千,岂不自酿悔酒。好在,自知朋友之你我,是最能相互理解与宽容的,于是,在一个周末拿起了笔。

说是被精神感动,倒不如是为形象所冲击更为确切。

初识国承新,还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他那在部队修饰过的朴实外表,再标准不过的一口淄博话,尤其是拿在手里递过来的一大摞自嘲为土诗的新作,一下把我脑海里拥有的许多关于时代的记号,翻译成了别样的编码。我不得不把这位和“伟岸”无法蹭边的新朋刮目相看着永远定格。所以,当经历过出国、离职、改行等的数十年后再次联络,思绪的画面依然准确无误地和当时的那些编码对上号——半点不错,还是那位用“笔耕不辍”来形容绝对不过的国承新。你看,仅在2014、2015两年时间里,三大部关于中国前期文学巨匠贺敬之、臧克家、苗得雨三位的,洋洋数十万字的诗文启示录出版了。一个已经进入老年行列之人的能量,大得几乎让人不敢相信。我的归结倒是可以成立——他手中有一支永远不会被磨秃的笔。

早年的承新,就是因常用笔去写自己,写家人,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被出了名。《风流孝妇河》 《我们一起走过童年》 《风从故乡来》等,汇集着的全是从孝妇河两岸捡拾来,又用国氏之笔涂绘过的乡土故事、流行语言,怎能不被大家所喜欢。尤其,当他拜师齐鲁大地土生土长的大诗人苗得雨后,其笔下之语句无论写人还是论世间诸题,都变得愈加流畅和华丽。我最忘不了的就是他们师徒二人反反复复的交回之篇了。有了这些交回,最终铸就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那本关于苗得雨诗文的启示录。翻开该著,知名诗人的形象、风格乃至修辞之语,都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我不得不佩服承新的归述能力和文字表达技巧。
用“遇事便成文,过脑即成诗”来形容诗杰国承新再恰当不过。仅据最近微信上流出的琐碎片段,我发现他几乎成写作痴了。携老伴南国游玩,继而台湾观光,恰成了他采风、素描等的专项目之旅。描景,叙物,记玩,写人,四处搜材,多角度谋篇。有位导游被他那支笔逮着,却也流出了纸面上长长的一大段。一趟归来,成诗成文无数,不少的见于传媒,另在排号待发表的肯定还有若干。

从手握劲笔长久不放这股劲头上看,我的朋友国承新似乎更年轻了。

2017年3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