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叫会写诗 ——读国承新《花依旧笑春风》有感 苗得雨 把诗歌写的新奇独特耐读,是每一位诗歌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步,靠近这一步,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对生活独到的观察,新奇的发现,巧妙的表现。这是我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诗歌创作的一种体验。 近读国承新同志的《桃花依旧笑春风》诗集,我感到承新的许多诗都透出对事物独到的观察和发现,因而表现出了独特的味道。众所周知泰山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崇敬膜拜的对象。关于写泰山的诗已有专集出版。写泰山对承新来说是个难题。但他却透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写了一首《我心中的泰山》,整首诗写得比较恢宏大气,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看了此诗,我不由得写下了“这一首很有气势”的评语。柿子,应该说不管生长在何地,其本质应该是无多大差异的。但承新到泰山时是2006年的10月27日,其时柿叶大都脱落,只留下4个柿子在寒风中抖动。就是因为这独特的时间,独特的环境,令承新对《泰山柿子》有了新的发现,他写道“秋风无意/脱去了柿树的绿衣/这本来是件不得体的事/却给柿子创造了升华的契机/站在高端/展示着光明磊落/挂在明处/扯起事事(柿柿)如意的旗帜/既不遮遮掩掩/也不藏手掖足/在寒风里冷冻欲望/在骄阳中接受洗礼/用枫叶色的微笑/接受历史的审计/一腔表里如一/红遍泰山走俏齐鲁。”让人读了不禁拍案叫绝。谁能想到几个泰山柿子竟让承新发现了它的光明磊落,挂在明处,接受历史审计的坦荡和一腔表里如一的风骨。这就是承新的发现。读到此处我毫不迟疑的写道“此首十分好,别人不会写到”的评语。后再读又感稍有不合韵之感,我又信手把“一腔表里如一”划到了“红遍泰山走俏齐鲁”之后,使整首诗不仅合辙押韵,从寓意和气势上也得到了升华。这是承新对泰山的发现。华山、五台山、九华山承新都写出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那么对雨承新又是怎么观察和发现的呢?请看承新的《婺源遇雨》“山色/被细雨淋湿了/一脸的深沉厚重/诗人/被细雨淋湿了/一肚子的深邃聪颖/双方互相对视着/竟不由得伸出手来/拍拍肩膀/成了诗兄诗弟。”读着此诗,我又不由得写下了如下的话:“把想象写活了,并写得很俏皮。把雨想象成人,自可和人交往,可成诗友。多少人写过雨,还没人把它写成诗弟。诗必得写出独特。此处有悟。” 说到写雨不只这一首,什么江西的雨,南通的雨,春雨,承新写了不少。唯独这首最拿人。再看承新的《婺源李坑》“李坑并无坑/美妙藏其中/楼房依河建/邻居对门庭/姑婆当街卖/游人似蜜蜂/敢与周庄比/似和苏杭平/天生一幅画/影在山水中。”“你说这首诗有多少发现也不尽然,但平中写出了一个美字。此诗意味全在整齐五字中,五言歌谣体,多少人不屑,殊不知不是一般人所能写好的,我敢说当今中青没几人来得这一手。”这是我对承新诗体风格的发现。当然,发现不仅仅局限于山、雨,应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善用人者无弃人,大将手里无弃物。承新不仅善于发现山不同、雨各异,对树也有不同的见解。《孟冬桐叶》“明明知道病入膏肓/却像没事人一样/悠闲地坐在树梢/一节节品尝风光/不经意间挥一挥手/告别了毕生的辉煌/在风的护送下/去寻找永久的安康。”从字面上看,承新是写的孟冬桐叶落。但透过这叶落的自然现象,承新却发现了一种达观的人生。用叶落表现出来,就显得有味、耐读。类似这样的诗《北京的金水桥》《冬日里的垂柳》《天尽头新解》《雁门关隧道》《平遥古城遐想》《祖宗的坟头》《写在汶川大地震》《蘑菇》《观龙泉村香椿芽》《安徽金寨县观烘茶》《山路上的车辙》《观山西运煤车》等,都反映出了承新的善于发现,善于表现的能力。但实事求是地讲,承新在表现这些发现时,仍然能够看出有些许不足的迹象。例如《泰山石阶》“我虽然被踩在脚下/却没有屈服的意思/曲终人散后/我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挺一挺脊梁/顺手把蓝天扶正。”读后我写了“有些生硬。”承新用了半年时间在前边加了一句“在人山人海的朝拜中”,就使全诗的深刻含意自如地呈现出来了。再如承新写的《雁门关隧道》,我看了感到很有气势但少了一个好结句。承新看到了我的意见,又在末尾加了一个“把一肚子的心酸都抛给过去”这样味就出来了。纵观承新的200余首诗,不难发现,承新是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和表现生活的人。假如能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去表现,去打磨,相信承新的诗更会打着国字的烙印,得到大家的喜爱。 13年前,我曾为承新的《风流孝妇河》写了一篇《乡间也有灵芝草》对承新有些鼓励。想不到13年下来,承新不断地与我交流,成了老文友。我欣赏承新的好学和执着,也愿意对承新提出一些希望和建议,以利他的进步、提高。于是写了如上的话,是为序。 2009年6月18日 (作者: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山东文联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