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1434|回复: 28

蒲松龄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专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4 11: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玩月楼主 于 2015-2-24 12:02 编辑

       编者按: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珠穆朗玛峰”。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正月二十二日(2月25日),一代文豪停止了最后的吟唱,与世长辞,至今已是300周年。为此,我们组稿推出“蒲松龄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专版,向这位生在淄博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致敬!今后,我们将陆续刊出有关纪念诗文,欢迎广大文友不吝赐稿。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玩月楼主 于 2015-2-24 11:48 编辑

《聊斋》小缀
王光福


吃 醋
       《聊斋志异·莲香》中,桑晓读书红花埠,狐女莲香和鬼女李氏都来示好,与桑晓爱得相当投入。鬼女李氏“已死春蚕,遗丝未尽”,终因阴气太盛而几乎害桑晓丧命。莲香历尽艰辛,用三个月的时间采药三山,挽救了桑晓的生命。爱情是排他的,在桑晓、莲香、李氏的爱情纠葛中,莲香曾有一句名言说李氏:“醋娘子要食杨梅也。”
       吃醋是女人的天性。《莲香》这篇小说开创了《聊斋志异》中“双美一夫”共效英皇的典型模式。在蒲松龄时代,一妻一妾甚至妻妾成群的婚姻现象普遍存在,他看出了妻妾之间的矛盾、斗争——严重的醋意——给家庭生活带来的破坏和给男女双方带来的伤害,在小说中就让“双美”平分秋色、和平共处。这种想法在现在看来不免封建迂腐,但在彼时的历史环境中却透露了不少知识分子对幸福婚姻的理解和向往。这是对封建婚姻制度中一夫多妻制的妥协,同时也是对这种不合理制度的理想化调节。在一夫一妻制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的历史中,承认美好融洽的妻妾关系,也就是对理想婚姻爱情的赞美和歌颂。
       此类小说还有《青梅》《巧娘》《连城》《小谢》《嫦娥》等。这些“双美图”,都不能简单地视为蒲松龄封建意识的反映。其实,蒲松龄解决不了的矛盾,曹雪芹也没能解决。他通过贾政等的婚姻状况,看出了妻妾制度的弊端,但是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是选宝姐姐还是选林妹妹,还是走“双美一夫”的旧路子,他实在拿不定主意,所以《红楼梦》未完,不解决问题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吃醋却不是女人的专利。看看《红楼梦》第九回那群大闹学堂的学童吧,他们还是懵懂孩子,就一个个都像装满陈年老醋的的醋坛子了。


倦绣图
       明人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清人蒲松龄在一个“情”字上不但步武前贤,而且后来居上。
       《连城》中,连城出刺绣“倦绣图”征婚,乔生献诗二首赞美连城的人美艺工,连城赠送乔生金钱资助他读书向上,两人成了梦中的知己。连城的父亲嫌贫爱富,将连城许于盐商之子王化成。连城抑郁而成肺病,乔生割“心头肉”治愈其病。乔生路遇连城,连城冲他“秋波转顾,启齿嫣然”,两人成为真正的知己。但连城“前症又作,数月寻死”,乔生前去吊唁,“一痛而绝”。两人死后,在冥中相见,得友人之助重返人间。但又为王化成所阻,仍然不能缔结连理。乔生“愤懑欲死”,连城“惟乞速死”,这才死中求活,终于如愿以偿。
       与此相类的还有《阿宝》中的孙子楚和阿宝。孙子楚爱上了阿宝,先是以斧自断枝指几乎死去,再是魂灵出窍随阿宝而去,后来又魂化鹦鹉依偎阿宝膝盖床铺间,经过许多周折才好不容易结为夫妻。可是孙子楚得消渴病而死,阿宝也不愿独活自经而死。阿宝的至真深情感动了冥王,让孙子楚回到人间与阿宝共享欢乐。
       《水莽草》中,女鬼寇三娘为找替身用水莽草害死祝生,祝生死后,追回已投胎托生的寇三娘,两情相悦,结为冥中伉俪,并愿终生为鬼侍奉母亲,不愿寻找替身害死别人。这是一篇因为求生结恨而死、因为结恨转而相爱、终因相爱不愿求生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已超出了单纯的男女爱情,进而上升延展到母子间的殷殷亲情和对他人生命的深切关情。


情 理
       除了为情生死的青年男女,《聊斋志异》还展示了更多为情生死的青年女子。像《聂小倩》中的聂小倩,《连琐》中的连琐,《伍秋月》中的伍秋月,《白秋练》中的白秋练,《莲香》中的狐女莲香和鬼女李氏等。为了爱情“死者而求其生,生者又求其死”,真可谓“生生死死随人愿”。
       当然,还有“花花草草由人恋”。在《香玉》中,黄生在崂山下清宫爱上了白牡丹花神香玉,不幸白牡丹花为即墨蓝氏掘移而去,萎悴而死。黄生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哭泣,白牡丹花死而复萌。后来黄生抛家舍业住到下清宫,死后埋在牡丹花旁,也成了一棵不开花的牡丹。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说:“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这和汤显祖的念念不忘一个“情”字,正是一脉相承。
       人之所以为人,除了肉体的生死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精神的闪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苌弘化碧”、“杜鹃啼血”的传说。在蒲松龄看来,人的精神世界里最为珍贵的成分应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死和爱情比起来就显得是从属而非主体了。这也正符合金人元好问《迈陂塘》词所云:“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蒲松龄俯察社会上的男女恋情,仰思宇宙间的生死哲理,写出一大串“直教生死相许”的爱情小说,站在汤显祖身后继续呼喊:“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明代才女冯小青读罢《牡丹亭》写下一首绝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她没有读到《聊斋志异》中这许许多多花花草草和生生死死,如能读到的话,不知又要伤心几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1: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给王老师拜年,祝羊年大吉,万事如意。期待开门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月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25
《聊斋》小缀王光福

吃 醋       《聊斋志异·莲香》中,桑晓读书红花埠,狐女莲香和鬼女李氏都来示好 ...


蒲松龄的“奂山”
       这是距离淄川城西北十五华里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但三百多年前的一位乡下失意的私塾先生却对它有过情感的关照。于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山便留下了这位失意的私塾先生复杂的情感印记。
       这座小山叫奂山,而这位失意的私塾先生就是写就《聊斋志异》的蒲松龄。
       明嘉靖《淄川县志·山川》云:“焕(奂)山,在县治西四十里(“四十里”是误刻,应为“十五里”)。古有烟火台,烂然有光,故名。”在清初,奂山的自然景观秀丽迷人,正如当时名士唐梦赉所撰《焕(奂)山寺募簿序》中所说,奂山“孤峰叠翠”,“山崜嶬而直上,泉瀵涌而四出。”而在蒲松龄的一生中,无论是去济南参加乡试,还是到王村设馆授徒,他都要经过这座并不起眼的“奂山”。于是,奂山的“山市”,奂山的奇秀景色,在蒲松龄一次又一次多情的一瞥中、默默地回望里,成就了几多美妙的诗文。
       在《聊斋志异》的《山市》篇中,蒲松龄借助其妙笔以散文的形式写出了“奂山”山市的奇异幻境:“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真可谓瞬息万变、天下奇观!透过迷人的“山市”,我们仿佛看到了蒲松龄内心深处一个无解的科举梦想。虽说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但他一生却从未停息过科举的脚步。“科举”的诱惑就像一个美梦般,时时刻刻牵引着蒲松龄的神经,一次次的失利,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的奋起,就像中国的“堂诘珂德”,可怜、可笑、可痛!这一点很像奂山的“山市”:心虽无限向往之,却永远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幻想。
       在蒲松龄所写的诗歌中,以奂山和奂山古道为题目的诗有五首,而诗作内容涉及奂山及奂山道的有两首。在这些诗中,不仅有对奂山道上沿途春天旖旎景象的描绘:“吟鞭萧摵过长桥,三尺红尘小驷骄。十里烟村花似锦,一行春色柳如腰。榆钱雨下黄莺老,麦信风来紫燕飘。游客登山真兴寄,海棠插鬓醉吹箫”(《奂山道上书所见》);也有惨遭暴风、冰雹的“洗礼”:“霹雳震谷裂空山,碎雹弹射千冰丸。风吹冈平拔老树,横如百尺蛟龙蟠。马蹄斜窜频倾侧,几几下堕深崖间!左手抱鞍右捉笠,一步一咫愁心颜。不暇回首计行止,惟恐力懈遭风抟。烈烈如刀寒粟起,鞯辔濡湿下汍澜。始羡高人四不出,此时何必非神仙”(《四月十八日与笏过奂山,风雹骤作》);不仅有对自己一生命运的感慨:“十年驴背奂山道,不记经由第几回”,“白首奔驰尚贫窭,青鞋踪迹转疑猜”(《十六日途中,得灰字》);更有晚年参透一切后的超然:“五年不践奂山道,乍到山头路欲迷。下马解装藉芳草,白云不断雁行低”(《奂山小憩》)。
       几十年间,奂山就是这样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着那个孤傲的读书人脚步的临近,捕捉着他情感的起起落落,见证着他苦中有乐的漫漫经临。
三百年了,此山仍在,诗文犹存。奂山,寄托了一个文人浓浓的情怀;奂山,更唤醒了一个久远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玩月楼主 于 2015-2-24 11:45 编辑

蒲松龄的“奂山”

      
       这是距离淄川城西北十五华里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但三百多年前的一位乡下失意的私塾先生却对它有过情感的关照。于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山便留下了这位失意的私塾先生复杂的情感印记。
       这座小山叫奂山,而这位失意的私塾先生就是写就《聊斋志异》的蒲松龄。
       明嘉靖《淄川县志·山川》云:“焕(奂)山,在县治西四十里(“四十里”是误刻,应为“十五里”)。古有烟火台,烂然有光,故名。”在清初,奂山的自然景观秀丽迷人,正如当时名士唐梦赉所撰《焕(奂)山寺募簿序》中所说,奂山“孤峰叠翠”,“山崜嶬而直上,泉瀵涌而四出。”而在蒲松龄的一生中,无论是去济南参加乡试,还是到王村设馆授徒,他都要经过这座并不起眼的“奂山”。于是,奂山的“山市”,奂山的奇秀景色,在蒲松龄一次又一次多情的一瞥中、默默地回望里,成就了几多美妙的诗文。
       在《聊斋志异》的《山市》篇中,蒲松龄借助其妙笔以散文的形式写出了“奂山”山市的奇异幻境:“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真可谓瞬息万变、天下奇观!透过迷人的“山市”,我们仿佛看到了蒲松龄内心深处一个无解的科举梦想。虽说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但他一生却从未停息过科举的脚步。“科举”的诱惑就像一个美梦般,时时刻刻牵引着蒲松龄的神经,一次次的失利,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的奋起,就像中国的“堂诘珂德”,可怜、可笑、可痛!这一点很像奂山的“山市”:心虽无限向往之,却永远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幻想。
       在蒲松龄所写的诗歌中,以奂山和奂山古道为题目的诗有五首,而诗作内容涉及奂山及奂山道的有两首。在这些诗中,不仅有对奂山道上沿途春天旖旎景象的描绘:“吟鞭萧摵过长桥,三尺红尘小驷骄。十里烟村花似锦,一行春色柳如腰。榆钱雨下黄莺老,麦信风来紫燕飘。游客登山真兴寄,海棠插鬓醉吹箫”(《奂山道上书所见》);也有惨遭暴风、冰雹的“洗礼”:“霹雳震谷裂空山,碎雹弹射千冰丸。风吹冈平拔老树,横如百尺蛟龙蟠。马蹄斜窜频倾侧,几几下堕深崖间!左手抱鞍右捉笠,一步一咫愁心颜。不暇回首计行止,惟恐力懈遭风抟。烈烈如刀寒粟起,鞯辔濡湿下汍澜。始羡高人四不出,此时何必非神仙”(《四月十八日与笏过奂山,风雹骤作》);不仅有对自己一生命运的感慨:“十年驴背奂山道,不记经由第几回”,“白首奔驰尚贫窭,青鞋踪迹转疑猜”(《十六日途中,得灰字》);更有晚年参透一切后的超然:“五年不践奂山道,乍到山头路欲迷。下马解装藉芳草,白云不断雁行低”(《奂山小憩》)。
       几十年间,奂山就是这样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着那个孤傲的读书人脚步的临近,捕捉着他情感的起起落落,见证着他苦中有乐的漫漫经临。
       三百年了,此山仍在,诗文犹存。奂山,寄托了一个文人浓浓的情怀;奂山,更唤醒了一个久远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玩月楼主 于 2015-2-24 11:46 编辑

走近蒲松龄
邱菊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都到心头来。”这是上世纪根据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改编的一部电视系列剧的主题曲。当时我还年少,不知蒲松龄是谁,也不知《聊斋志异》是什么著作,只看到许多花妖狐怪,它们时而美丽,时而狰狞,变幻莫测。我每次遇到恐怖的镜头时总是在想看但又不敢看的情绪中纠结着,也正是这种纠结使我对《聊斋》这部电视剧一直念念不忘。这年少时抹不去的模糊记忆,一直引导着我想要知道《聊斋》的作者到底是谁,为什么他要写这样的一部著作。
       2001年我考上了大学,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有能力走近蒲松龄与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我第一次从文字中了解到了蒲松龄那不平凡的一生,也是第一次明白了为什么蒲松龄要去写这样一部表现花妖狐怪的著作。我喜欢蒲松龄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性格,喜欢他在作品中勾画出的那些理想化的,令人神往的迷幻世界。
       2005年,在我大学毕业那年,也许是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许是我对蒲松龄和他作品的喜爱,我来到了蒲松龄的故乡——淄博市淄川区。在这里的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蒲松龄故居和聊斋园看看。这是我真正零距离地走近蒲松龄。我看到了蒲松龄的雕像,看到那汩汩流淌的柳泉水,这使我不禁想到蒲松龄老先生当年在这里设桌品茶,记录那些动人故事的情节。
       2006年在一次学校的公开课上我认识了他,一位与蒲松龄的性格有几分相似的,我的良师益友——王老师。他是蒲松龄研究所的主任。他经常向我们讲述关于蒲松龄的逸闻趣事,并且说:“喜欢一位作家,就要好好研究他。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有好多可以研究的内容,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也研究不完。”正是在王老师的激励下,2010年起我开始对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做了一些小小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一次次用心灵从不同的角度走近蒲松龄,才真正体会到蒲松龄身上那种坚持、执著的精神。当面对屡试不第的科考时,他没有放弃;当创作《聊斋志异》遇到困难时,他没有放弃;当受到世人的误解时,他仍然没有放弃。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蒲松龄和他的短篇小说已经不知被那些商业化的大导演、大编剧搬上荧屏多少回了,可是我依然对我年少时看到的电视剧《聊斋》情有独钟,这也许正是受到蒲松龄先生的那份执著与坚持的影响吧!
       今年春天我准备和家人一起再去拜访蒲松龄,彭丽媛演唱的那首《说聊斋》已经召唤我很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玩月楼主 于 2015-2-24 11:47 编辑

忆蒲老先生
张爱莲


       今早接恩师电话,说:“今年2月25日是蒲松龄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日,给你安排个活儿,写一篇纪念蒲松龄的文章吧,明天就用,千数字。”我自然应允。
       年前年后,忙于洒扫应对、辞旧迎新的我,如果没有恩师的提醒,怎会关注这个特殊的日子?又怎能想起三百年前,离我居住之地不远,有一位被后人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伟大文人仙逝而去,却为后人留下了经典之作——《聊斋志异》?
       虽然我们已经熟悉不少蒲松龄先生的作品,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再度回顾蒲老先生的人生经历,也许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蒲松龄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数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才冒着严寒赴青州补为贡生。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中,包含了蒲老先生的多少希望、失望与愤慨,承受了外人的多少讥笑、奚落与打击,他却一次又一次重抖精神,重拾信心,去迎接下一次挑战。
       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遇到挫折,有些人选择了放弃,而有些人选择了苦苦坚持,时间在流逝,信念却愈坚定。这个世界随时间而改变,心中的信念却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苦难人生是个人的不幸,却为创作提供了源泉。一次次的科考失败,冲击着蒲松龄的心灵,使他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更用冷眼观看身边的世界,并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让科考士子在《聊斋》中倾诉衷肠、发泄不满,幻想着用更加魔幻的方式获取成功,赢得赞誉。也许这是那个时代底层士子的梦,更有可能是蒲松龄老先生沉溺科考的一种悲剧映射。
       悲剧总是在不断上演。身处在那个激流汹涌的时代,让漩涡迷失了方向,把悲剧看成是个人的选择,这更令悲剧蒙上了一层灰暗和迷雾。但蒲松龄是清醒的,他没有在那个时代中迷茫,他深深感知普通大众的苦难,更能明白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但他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法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去更改历史潮流的逆行车轮。他只能把渴望变成幻想,变成自己作品中一个个触人心弦的人狐爱恋,聊以慰藉。
       三百年前,蒲松龄带着自己的梦走了,后人沿着他的梦在不断争斗和奋进。今天的学子已经不再为蒲松龄曾经走过的路而苦闷,也早已冲破了爱情的各种藩篱,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身处今世,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后人的努力已经实现了蒲老先生的梦。
       蒲老先生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咏蒲翁四绝句
王福栋

蒲翁故居
三间陋室酿鸿篇,
满腹牢骚寄鬼仙。
落拓生前人少问,
唯遗死后两床棉。

聊斋小院
斯翁已逝院幽幽,
少识游人怕见羞。
此地无关风与月,
聊斋堪吊古今愁。

留仙大名
寰宇闻名因志异,
人生失意最堪怜。
留仙看尽贪和虐,
笔下妖神鬼怪仙。

奂山游踪
杂草丛中倚断碑,
经年古道复芳菲。
留仙过处松龄老,
风雨沧桑尔与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阿弥——祝春节快乐,羊年大吉。
这是我和苗露商量的一个版面,其他投稿自由发帖就行,将不定期刊出。
祝福春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