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世界公民 于 2015-7-22 22:15 编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2MzU5ODM2.html
据考证,人类的灵魂的雏形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也许也就是由于那个时代,人类开始从其他动物群中走出来,变成了人类,即有了灵魂。而一旦灵魂产生了,他就再也无法从人的生活中抹去,因为他成了人类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中国文化的人际关系中,有个“知音”的这个词汇,这个具有传神性的象征性词汇,如果进一步解释的话,可以解释为“懂得”、“理解”、“意会”,但是否能够言传呢?当然能够言传,而这“言”,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歌曲、绘画、文学、宗教等等,一切精神领域的元素,都与灵魂有关,也就是说,“知音”只是一种同类的相遇而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可遇而不可求”,因为“遇”必须有“先在”,或者说是“先在”的结果;而“求”则是不知到或者知道没有而一定要寻找。
灵魂一词的词源在拉丁和希腊语中都可以找到,这个词汇跟一个民族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一个民族中没有一种叫做灵魂的观念,那么这个民族可能还停留在动物世界中,他们不可能创造出与灵魂有关的精神产品,比如文学、绘画、音乐、哲学、科学等等,而没有灵魂的人,也不可能有“知音”,因为“知音”不识别的,就是两个有着相似灵魂的人的相知,也就是人类社会中的真正的朋友,不如此,则交流、沟通、探讨等等,是不可能的,因为“对牛是弹不了琴的”,我们为了能够听懂琴声,就必须要首先使自己具有灵魂,这可能就是读书或者其他精神实践的意义。
我们听一首发自灵魂演唱出来的歌曲,一副发自灵魂的绘画,一部发自灵魂的小说,一首发自灵魂的诗歌;-----,这样的精神作品才可能找到“知音”,因为如果你能够遇到“知音”,必须自己首先是具有先在的灵魂。
也许终究有一天我们会说,我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遇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