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7890|回复: 3

戴望舒的雨巷:丁香空结雨中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4 12: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之畔 于 2015-5-14 13:02 编辑

                                                                戴望舒的雨巷:丁香空结雨中愁

       某文化活动中,有旗袍走秀一项,其时正逢春雨蒙蒙,文友冒雨走秀。我问:“为什么不打把伞,那样该多有意境?”接着我随口吟出了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文友惊呼:“我咋就没想到呢!我还真带了伞,一把纸的,一把绢的。但就是没想到打伞走秀。心里就只想着坚持走下来……”
       戴望舒的《雨巷》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这也是戴望舒影响极大的诗,甚至可以说,戴望舒其它的诗其脍炙人口的程度无出其右者。
       虽然下雨会让人不方便,但细雨蒙蒙中倒真的很有文学意境,“斜风细雨不须归”,自古至今,雨一直是文学中经久不衰的意象,情深深雨蒙蒙,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具备浪漫情怀只需看他愿不愿意在微雨中漫无目的的走一走。
       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后,22岁的诗人隐居于江苏松江,郁郁不得志,此时如果能够邂逅爱情,抚我一世哀伤,该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事实上,诗人真的在此遇到了自己的爱,只可惜爱情并没有垂青于诗人,佳人并不期许这段情。不能够获取佳人芳心,诗人在无奈、孤苦、忧郁中自然会产生一种臆想一种期待:期待佳人也是一位心中结着幽怨的丁香姑娘。
       虽然《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纪元。”(叶圣陶)但骨子里《雨巷》还是古典的,它并不具备诗的现代性。雨、油纸伞、丁香,这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再三吟唱的意象。也就是说《雨巷》虽是现代诗,但他骨子里还是古典的,它达到了圣人所说的哀而不伤,情而不淫的最高境界。
      《雨巷》里的姑娘似实而虚,说虚而实:她那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甚至她那丁香般的忧愁就像在诗人的指尖,触手可及。可她又是虚幻的,是梦中的姑娘,像梦那样缥缈不定,当你伸出手却发现怎么也抓不住佳人的半点裙裾。佳人就那样无声无息的消散:消散了她的容颜、她的芬芳、她的目光甚至没有留下半点幽香让你去回味。空留诗人在寂寥的雨巷呆立、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有情人是心中最苦的人,因为有情,反倒不易成就眷属了。你说人生诡异不诡异?
       佛说,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而我已回眸了千万次,换来的擦肩而过却是那样无声无息,甚至我竟然看不到她的容颜,她就那样静默的远了,远了,甚至在那颓圮的篱墙,这背影离去的是那样匆匆,转瞬而逝在悠长的雨巷。
       正在生长的爱情遭受挫折,甚至是毁灭:佳人消失了,爱情消失了,满院丁香的花园墙壁也开始颓圮,物是人非事事休莫过于此。然而,诗人却依然心存希望,心存期待:走了的那位丁香姑娘,还会在另一场雨中带着她的幽怨和幽香向诗人一路飘来。
       生活就是永远不会死去。明天过后,我还会回来。
       什么是希望?希望就是“当我生命最后时刻到来时/让我看着你/让我用生命将尽的双手/紧紧握住你”。(古罗马诗人提布鲁斯,戴望舒曾将此句刊印与诗集《我的记忆》的扉页。)如果没有了希望,你还能抓住什么?希望永远是取得胜利的唯一之途。
没有了佳人,没有了爱情,甚至生存之地也已颓圮,但诗人就是没有绝望。他知道,就算世间所有的真善美都从自己身边消失,心中的那份希望也不会消减半分。因为他一直在期待那位丁香姑娘在下一场雨中向自己飘来。
       诗无达诂,这便是诗歌之美。但中国却有一种训诂诗学,如把《诗经·国风》里的《关雎》解读为后妃之德即是这一派。这样解读却极易陷入牵强附会的沼泽。缘于此影响,总有一些人人为拔高《雨巷》的思想性,将其解读为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渴望收拾旧河山而不得的苦闷情绪。按这种解诗法,丁香姑娘自然就成为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革命、正义的化身。
       我想,对于革命对于志向、追求,实在不需要这般晦涩,直抒胸臆的呐喊甚至怒吼才与雄赳赳气昂昂的军乐相匹配。自1994年在济南求学时拥有《戴望舒诗全编》以来,《雨巷》读过不知凡几,但我就是没读出革命来。我从来就不相信《雨巷》里有革命的象征。它有的只是诗人心中的苦闷、抑郁和对爱的渴望。套用弗洛伊德理论,《雨巷》的产生就是源于诗人苦闷之中青春力比多的释放。其实那种拔高的解读并不需要反驳,因为戴望舒自己对待此诗的态度就说明了一切:戴望舒在编《望舒草》时,就不再收录此诗。他甚至在《论诗零札》中开宗明义的就指出:“诗不能借助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如果《雨巷》抒发的真是革命中失败的人对革命朦胧的期望,我想戴望舒不会摈弃它,而不收入日后的《望舒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雨巷》没有思想高度就一笔抹杀。就认为除了音律,《雨巷》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我想,对于一首好诗而言,有情有意有爱,夫复何求?
       需要说明的是,我反对《雨巷》的拔高解读丝毫没有贬低诗人的革命性。其实风花雪月无碍于诗人日后的革命。革命情怀也不应该排斥风花雪月,因战争而建立起来的爱情可能更伟大。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戴望舒义无返顾的将自己并入救亡的行列。只是戴望舒的思想性、革命性是由诗集《灾难的岁月》来体现的,而不是《雨巷》。


发表于 2015-5-14 16: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经据典,加入了自我的思考和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4 16: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亮起,问候夏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08: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移花影 发表于 2015-5-14 16:10
佳作亮起,问候夏安!

谢谢,问好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