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 张连勋
“我看家乡新变化”征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家乡发生了巨变,方方面面,都在变迁,不胜枚举。我只说道一盏灯的变迁与发展,看看家乡生活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前,家乡照明用的是煤油灯。七十年代后,零零星星的农户拉上了电线,安装的是10瓦的电灯。虽然有了电灯,但还是以煤油灯为主,因为供电极不正常,经常是停电的时候多,有电的时候少。电灯就成了歇后语里说的,像“聋子的耳朵,是一种摆设”。我在学校读书,上晚自习时,都是晚饭后打着灯笼去上学,到学校后,把灯笼里的灯端出来放在课桌上,在煤油灯下读书学习。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照镜子,两个鼻孔的下面,被煤油灯的烟薰的两条黑道道,就象长了两撇胡子。
我们村里的十字街头,立着一根高高的电线杆,柱子的顶端是南北朝向的两只大喇叭,喇叭下面安装着一只大瓦数的电灯炮,这就是村里唯一的一盏路灯。晚上,十字街头的路灯下,时常聚集着一些人,啦着呱,讲着鬼神狐妖的传说故事。柱子顶上的大喇叭反复播放着革命样板戏曲。一停电路灯灭,全村一片漆黑,喇叭成了哑巴,传说故事照常啦。人们调侃地说,“两只喇叭一盏灯,一点亮光全村听,三天两日没有电,喇叭成哑巴不见明。”
那个年代最亮的灯,就是过年时村庄演戏时的汽灯。年初五后的每个晚上,村庄的土戏台上就点起了汽灯,将土戏台照得雪亮雪亮的。听说这汽灯是打气后烧汽油的,吊挂在戏台架子上。一阵锣鼓喧天后,京胡二胡响起来,《沙家浜》戏里的指导员郭建光出场,“养伤来在沙家浜,连日来,思念战友和首长……”唱着新四军为了打日寇,急切上战场的心情。汽灯“滋滋”的亮着,戏一板一眼地唱着,看戏的人,聚精会神地站着。
改革开放四十年,家乡巨变。村民搬进了新居,室内安装有吊灯、吸顶灯、台灯、落地灯,还有廊灯、射灯和夜灯。豪华的家庭装修,各种灯具的搭配,把家装扮的富丽堂皇。村里的大街上安装了一溜的路灯,天一擦黑路灯亮了,整个村子灯火通明,为上下班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路,也照亮了人们的心。
每到传统的春节和元宵节,村里家家户户的门前,高高地挂起大红灯笼,有的人家布置上霓虹彩灯。节日里,大红灯笼,红色的春联,彩灯霓虹,交相映辉,红红的一条街,照红了一个村,映红了全村人美好富足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会奔向县城红莲湖的灯会。湖上,流光异彩,彩灯闪烁,一盏盏彩灯,照亮了幸福的家庭,照亮年青人光辉的前程,照亮了甜蜜的爱情,照亮人们红红火火的日子,照亮了健康快乐,照亮了幸福平安的人生!
县城的夜晚,是灯影里迷人的世界。月光朦胧,星光迷离,灯光灿烂,五彩的灯光交相掩映,流银泻辉。条条马路灯光硕亮,沿街高层楼的顶端,闪烁着五彩的霓虹,标志性建筑物上的轮廓灯、射灯,将夜晚的小县城装扮的五光十色,交织成一张魅力无穷的网,包裹着世间万物,使人们感受到有灯光的夜晚那无穷魅力。这般的诱人,使人情不自禁的就想谱写一曲夜的赞歌。各大形商超里,灯光如昼,人潮涌动,货品充足,一派供需两旺的繁荣景象。公园里的百姓大舞台,歌声悠扬,舞美的调和灯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唱着欢快的丰收歌,奏响了奔向明天更加美好的希望。
居住的小区,晚上路灯通明,草地花丛里镶嵌着彩色地灯的点缀,美化绿化亮化着生活。我不管回家多晚,家里的客厅总是亮着一盏灯,这是家人们为我留的心灯。每逢这时,夜晚归来的我,心中总会升腾起一股感激之情,我真真地感谢家人给我的温馨,感谢这个社会的平安与和谐,感谢党和政府带来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