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马平川 于 2018-3-26 12:34 编辑
桓台 马玉涛
我的老家,是一个具有革命光辉历史悠久传统的小村庄。老家的庄里乡亲们像土地一样朴实无华,淳朴善良,默默地耕耘劳作,拥军爱国跟党走。在过去的光辉岁月里,乡亲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深深铭记和学习。
记得祖父说过,在我老家有一个荣军医院分院。医院的院址就在老家以前的大队公社里面。那时候,新中国刚刚站立起来,内忧外患,举步维艰。一九五〇年,国内解放战争逐渐收尾,国外朝鲜战争又爆发,老家的荣军医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起来的。
老家的荣军医院分院也称作康复医院张桥分院。据《桓台县志》记载,“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康复医院在桓台县建立,下设马家、张家桥和邢家三个分院。”解放初期,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解放军康复医院安置在了桓台。总院部设在北辛,一分院在张桥,二分院在耿桥和河涯头,三分院在马家庄,四分院在邢家。医疗机构设在村里的大户宅院里,伤病员分散住在农户腾出的房子里。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五年搬迁至济南建立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前后近五年时间。
父亲告诉我,老家的荣军康复医院是一个分院,医院的总部设在邻近的索镇北辛村里。那时候,老家军民鱼水情深,家家户户拥军爱党,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光辉年代。庄里的父老乡亲们,为了医院的建设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纷纷腾出自家最好的房子,给从前线上撤下来的解放军和志愿军伤病员住。父亲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人民群众看到那么些伤病员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而伤痕累累来到庄里治疗,都感到十分心疼。那个年代,在庄里根本就用不着动员老百姓,他们就积极的腾出民房救死扶伤,无微不至去照顾伤病员。
那个时候父亲虽然很小,但记得很多事。他说记得那时在家的老宅子里,祖父腾出过最好的房子给伤病员住过。他曾亲眼看到过院里的医生给伤员军人换药治疗过。他说有一天在院子里玩,看到了一个伤病员的胸口上有一个受伤的枪眼,很大,都化了浓,很吓人。医生在院子里给伤病员处理胸口,清洗,换药。伤病员紧咬着牙,蜡黄的脸上,豆大的汗珠在滚落,却没有喊一声疼。父亲说,那一幕场景深深刻印在他的脑海里,一直到今天,记忆犹新,宛若昨天。
父亲满含深情告诉我说,那时有很多伤病员因医疗条件有限,病情不断恶化,没有救治过来,就牺牲在了老家。这些牺牲的英雄烈士,他们的故乡有很多来自遥远的四川,还有一些来自天南地北。老家的庄里乡亲们,精心选择了两处下葬墓地,满含热泪为这些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送英雄们入土为安。两处墓地一处在老家的乌河东岸,老石桥桥头岸北边的树林里;另一处在现在的乌河东岸外环路的路东一处树林里。这两处地方埋葬了当年许多牺牲烈士的铮铮铁骨,静看乌河流淌不息,卧眠老家沧桑沃土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九七零年以后,老家两处埋葬烈士的墓地陆续被迁到桓台县烈士陵园,后人缅怀凭吊直至今日。
“青山绿水存浩气,苍松翠柏慰英灵,但使前辈英灵在,化作细雨润乾坤。” 又是一年清明时,当我在父亲的深情讲述中写下这些感怀的文字时,竟禁不住泪眼婆娑,情不自已。没有过去的流血牺牲,哪来的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啊。老家的荣军医院,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伫立在家乡人民心中,源远流长,万古长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