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4431|回复: 0

王渔洋的“布衣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3 17: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渔洋(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是清初诗坛领袖,独创“神韵说”,有“一代正宗”之誉,一生笔耕不缀,著述等身,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为官清廉,累官至刑部尚书,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和信任,被誉为“一代廉吏”。王渔洋以官德立声,以文章立名,被后人誉为“有清一代集诗人、学者、名臣于一身的文化伟人”。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本文就说说王渔洋的“布衣交”。
    王渔洋一生交游极广,上至皇亲国戚王侯公卿,下至寒门士子、平民布衣,遍及海内。他不仅以诗交友、博采众长,而且礼贤下士,汲引后进,赢得海内士子的倾心赞服。
    王渔洋在扬州期间,“昼了公事,夜接词人”,与文人遗民诗酒唱和,往来酬赠,其中有钱谦益、吴伟业等文坛巨匠和社会名流,更多的是名位不显、坎坷困顿,处于生活底层的布衣寒士,包括艺人、商贩、僧人等。身份地位的悬殊,生活境遇的高下并没有妨碍他们的交往,相反,王渔洋尊重这些布衣寒士的学识和人品,同情他们的境遇,多是主动相访,以诗订交,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留下了许多佚文趣事。
如与邵潜。邵潜字潜夫,明朝诗人,自号五岳外臣,南通州人。性格孤傲怪僻,好骂人,不招人喜欢。晚境孤单,年已八十,穷困潦倒,长期居住于陋室,苦于承担徭役。但王渔洋认为其“所著《友谊录》《循吏传》《印史》诸书,多可传者。”康熙二年(1663),王渔洋有事赴如皋,亲临其蓬门拜访,与其共饮浊酒。当地县令听说后,立刻免去了邵潜的徭役;再如与许天玉。顺治十八年(1661),侨居扬州的福建人许天玉侨过扬州,“以缺资斧来告”。而当时家无余资的王渔洋“适囊无一钱”,其妻张氏见状笑着说:“君勿忧,我为君筹之。”接着摘下腕上手镯交与渔洋。就这样,这只手镯被赠给了许天玉。许天玉感激之余专门作了长诗一首记下这件事情;还有与泰州平民吴嘉纪。吴嘉纪当时生活极度贫困,但酷爱诗歌,曾做《陋轩诗集》,康熙二年(1663),王渔洋时在扬州推官任上,见其诗后,雪夜披读,并欣然为之做序,并派人急驰200里送过去。此举令吴嘉纪感激涕零,买船亲到扬州致谢,二人从此订交。《陋轩诗集》因为有了王渔洋的序,得以广泛流传。
王渔洋的诗名越来越大,官位也不断升迁,直至刑部尚书,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盟主,“凡公(王渔洋)所撰著与其所论定,家有其书,户诵其说。得一言之指示,奉为楷模,经一字之品题,推为佳士。”一时间、诗坛新人、文坛后辈到京城求名师指点作品,往往首先拜见王渔洋,如能得到一言片字的褒奖,就会声名鹊起。但官高位显的王渔洋始终没有泯灭自己的儒士本色和诗人气质,一生与文朋诗友保持真诚交往。
吴雯是山西蒲州的一个穷困书生,初到京城时无人理会,备受奚落。后来,他去谒见王渔洋,递上自己的诗稿。王渔洋阅后给予充分肯定,大加赞赏,接着,王渔洋又在不同场合向诗界同仁竭力推荐这位诗友,并当场背诵了吴雯的几首诗,众人听后,大感惊异,于是相继造访这位名不见传的年轻诗人。吴雯参加博学鸿词考试未中,返归故里,王渔洋为他设宴送行。若干年后,吴雯依然感念于这位文坛领袖的盛情,作诗云:“入座宁教樽酒空,论文应忘檐花落。更有渔洋君最亲,我心切切亦斯人。”
王渔洋与蒲松龄的交往,更是300多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蒲松龄比王渔洋小6岁,他科举屡试不第,穷困潦倒,为了生计,只得在一毕姓人家当私塾先生,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渔洋结识了蒲松龄,此后两人便有书信往来。当得知蒲松龄正在写作《聊斋志异》时,王渔洋表现出极大兴趣,不久便认真阅读了书稿,并且“读之,大赏其文笔,题一绝于后。并采十余则入《池北偶谈》,复点志其目,属缮写收藏。”并作《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王渔洋的肯定给背负沉重生活和精神压力的蒲松龄巨大鼓舞。他将王渔洋这首诗题载于《聊斋志异》各种抄本、刊本的卷首或卷末。因为有了王渔洋的赏识和推荐,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得以广为流传。不仅如此,王渔洋并没有因为自己高居朝堂之上、官高名显而枉自尊大,他不仅屡次致蒲松龄书札,还多次寄赠自己的著作,凡此种种都表明,王渔洋对终身怀才不遇的蒲松龄是非常友好的。
王渔洋与表兄徐夜的交往也非常密切。二人一是遗民诗人,反清志士,一是朝廷高官,清初诗坛领袖,虽然身份地位迥异,但二人的交往却保持了一生。王渔洋不仅与徐夜诗文往来比较频繁,相交颇深,而且,特别关心徐夜的生活。徐夜一生贫困,晚年生活境况更是悲惨,王渔洋经常接济他,还曾经给当地县令去信,“请县官司为草堂十数间,给水田一二顷,免其当户徭役,令得保其志。”虽然这位县令没有执行,但足见渔洋对其的关心。徐夜去世后,王渔洋又为之摭拾遗诗200余首,刻《徐东痴诗》2卷,将其遗作保存下来。如果不是王渔洋的关心,恐怕徐夜诗作早已不存世了。
王渔洋还特别重视民间无名诗人和他们的著作,把所见所闻都随笔记了下来,这在《渔洋诗话》中可以见到。王渔洋所记人物,遍及各行各业,有木工、衣工、担者、僧人、闺秀,甚至还有乞丐等,甚至还有乞丐等,他们凡有一言可采,有一篇之胜,他都给予表扬,或采录其诗,以诗友视之。众多的文学后进或布衣诗人得到了他的提携和熏染,当时的诗集由他评定后刊行问世的有数十种。一大批诗人经过他的推举为大家所熟知。“当康熙中,其声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诗者,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者,无为冠以渔洋山人序者。”王渔洋一生为别人的著作了大量的序、跋,以其地位和声望对清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王渔洋的“布衣交”,不只是出于其淳厚的性情,其主要内容和目的还是围绕着文学活动和创作交流,最重要的是,他与诗友从不以身份、地位论交,而以作品好坏评判,充分体现出他风流蕴籍、醇和雅正的文人风骨。像王渔洋这样满腔热情地推举时贤、奖掖后进,在清代文学家中并不多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