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4539|回复: 0

王渔洋与孔尚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8 14: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包泉敏 于 2016-4-8 14:09 编辑




    说起《桃花扇》,大家一定立刻想到其作者孔尚任,大名鼎鼎的孔尚任可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呢!但你可知道孔尚任和王渔洋的关系?
小编在此剧透一下,孔尚任是王渔洋的重要诗友,他们二人自定交以后一直保持着密切交往,尤其是王渔洋对孔尚任,可谓关照有加。请听小编一一道来:
    孔尚任(1648—1718年,比王渔洋小14岁),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清初诗人、戏曲作家,著有历史剧《桃花扇》等,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孔尚任于康熙六年(1667)年成诸生,以后参加乡试未中。康熙二十年(1681)典负郭田捐纳为国子监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康熙南巡,返经曲阜,致祭孔子,孔尚任被荐御前讲经称旨,被授国子监博士,次年进京。之后,他曾在淮扬工作过四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春返京。正是这一年,孔尚任与王渔洋订交。据载,两人是在慈仁寺的书市上认识的,因俱嗜书。
    两人相识之后,交往甚为密切,经常有诗酒唱和,私交甚好。如,孔尚任癖好收藏古物,每得好物,常约王渔洋前来赏鉴。康熙三十年(1691)初夏,孔尚任于慈仁寺淘得宋代绍兴内府琵琶两柄,大者名大海潮,小者名吟蝉,请王渔洋前来观赏,王即将此二器记入《居易录》;康熙三十一年(1692),孔又得汉玉羌笛、唐制胡琴各一枚,形制古雅,王渔洋再次应邀前来赏签,并将其记入了《居易录》(卷十八)。
    再如,两人订交时,值王渔洋新迁兵部督捕右侍郎,而孔尚任已在国子监博士位置上干了6年,文高位重的王渔洋自然是“龙门高峻”,但一向非常具有亲和力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摆架子,康熙三十二年(1693)夏秋间,曾亲自上门去拜访孔尚任,这让孔尚任大为感动,并愉快地接受了王渔洋将其书斋名改为“岸堂”的建议。此后,王渔洋还数次造访“岸堂”,观看其所藏文玩,相互交流收藏得失经验。在王渔洋《居易录》卷二十五中存有关于观宋方炉、曹娥碑、汉铜尺、布帛尺、小忽雷、大海潮等的记载,文中流露出对孔尚任所收藏文物的赞赏之意。在,是孔尚任也曾代为操办王渔洋著作刻印事宜,据载有13种之多,可见并非一时一地完成,也足见王士禛对孔尚任的信任。
    王渔洋与孔尚任相识时,王渔洋已然是京城高官,而孔尚任仅为从七品,二人地位悬殊,但过往甚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王渔洋身为诗坛领袖,以风雅自命,喜欢延揽文人墨客,虽为高官,却未改诗酒风流;二是,二人同为山东人,一起在京为官,而且,孔尚任身为国子监博士,官虽微却颇清高,非一般部曹可比;三是,二人皆善于作诗。孔尚任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二十八年(1689)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协助疏浚下河海口。治水期间,他曾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发起过一次红桥修禊活动,并与当地文人结“春江社”,常常宴游结交淮扬文士,诗酒唱和,也有一定的诗名。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尚任倾十数年之功、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历史剧《桃花扇》的创作,这年秋天,康熙帝索阅《桃花扇》,第二年正月十五日,《桃花扇》在京师上演,引起轰动,但是,两个月后,孔尚任就被罢了官!孔子嫡世孙、曾被破格提拔的孔尚任,为何却被突然罢了官,永远地结束了政治生命?
    原来,孔尚任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以“圣裔”被康熙看重,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是因为康熙希望他能够弘扬儒学,为其统治服务。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廷派工部侍郎孙在丰前往淮扬疏浚黄河、淮水会流入海口,孔尚任被派随同协助。他离京南下受到“天语劝劳,卿相赞勉”,原以为水灾可“计日告成平”的。及至扬州,他看到的却是治河官员的腐化享乐和治河无术,后竟因分赃不均,互相参告,致使治河陷于停顿。孔尚任深知自己“酬报久思无计是”,于是退而与扬泰等地的一些友人文酒相会,流连诗酒,并借机游历江、淮河一带的名胜古迹,采访南明王朝的故老遗闻,陶醉于烟柳依依的扬州美景,留下许多咏赞扬州的诗歌,赢得了诗名。但同时,也渐渐改变了入仕的初衷。
    据载,孔尚任在淮扬外任期间的生活是清寒苦闷的,他亲眼目睹了腐化不堪的官场黑幕,曾经追名求利和图报皇恩的思想渐淡,转而集中精力于文学创作,正所谓“内志趣却增强了”。《桃花扇》的撰写,其构思、情节大多来源这一阶段的生活体验,再加上他与扬州遗民的接触和交游,结识了很多忠明反清的遗民逸士,成为《桃花扇》创作的思想基础和素材来源。而《桃花扇》在当时是被视为“小道”的戏曲作品,显然有负康熙皇帝的提携初衷。加之,《桃花扇》所流露的兴亡之感,也极易引起前明旧臣及遗老的故国之思,这可犯了清初统治者的大忌,触怒了康熙皇帝。如此,孔尚任被罢官也就并非偶然了。
    然而,患难见真情。孔尚任被罢官之后,滞留京城二年多,一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冬才凄然离京返乡。他留京期间,生活一度陷入困顿:“冷灶烟初暖,贫交迹不稀。还能斟腊酒,尚未典春衣”(《长留集》五律卷《新寓暖炉诗》)一诗形象地描述了孔尚任当时的清苦处境。王渔洋对他进行了接济,经常送些米炭给他,帮助他度过了人生的低谷。孔尚任曾因此做七言长歌表示感谢,诗中“新城清风天下闻,乃有大被暖铁汉”两句,更是表达出了作者对王渔洋的无限钦佩之情,以及对其笃于友情的感动和由衷的感激之情。
    康熙五十年(1711)五月,王渔洋卒于里第,孔尚任闻讯后,自曲阜亲自北上前来吊唁,当时孔尚任已年逾花甲,却不顾鞍马劳顿前来吊唁,足见孔尚任是非常看重与王渔洋的友谊的,两人交游之深,由此可一斑。
    纵观王渔洋与孔尚行的交往,一位是蜚声诗坛的领袖,一位闻名剧坛的巨星,前者对后者充满期望与爱护,后者对前者充满敬慕与感恩,相同的诗人气质、志趣爱好,使他们越走越近,并最终演绎了一段留存于后世的人间佳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