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李家疃 杨柳鹅黄,初春又至,忆起那次李家疃之行。 李家疃是一个古村落,保存有部分明清建筑,坐落于淄博市王村镇。也许身边的风景不算风景。朋友们相约,我才有幸一同前往。 一行八人,两个美女,却由俩美女驾车,老庄一个,警察富贵一个。古村虽名声在外,对道路却都不熟。路上,老庄电话问路,由旅游部门的朋友遥控指挥。说,石碑一尊,就是路标。 于是,一路仔细搜索。果然,路旁出现了刻有村名的石碑。古村就位于309国道的南侧。 进入村落,街道分南西两巷,村容甚是整洁。肩扛镢头的老农,将衣服搭在锄把上,正要出坡干活。向其问路,知道两巷皆能环行。于是顺便向西拐进。 墙上的拴马石,砌在百姓台阶下的莲花座,石雕的猫样瑞兽,飘逸的云龙纹……皆显出古意,引人渐入佳境。 村西头,小菜园简陋的石墙里,露出一段有字的残碑。我拍照下来,上面清晰刻着:“讳敦化字振贤张氏一故”等字样,看来是曾经的墓碑。墙头上面,放着一个破旧的石头蒜臼,已经风化,充满沧桑感。同行的寒塘几次拿起又放下,恋恋不舍又不忍带走。 从西巷往南拐,古建筑逐渐显现。稀疏的梧桐树枝映衬中,一座老房子的轮廓凸露出来。砖石结构墙体,两扇山墙尖立,其中一侧顶端的墙脊翘檐巍然耸立着,如龙首高昂,尤其壮观,也令人遐思。 这是前几年被大火烧毁的最大一座房屋。惋惜之中走进屋内,只见残垣断壁,砖木横陈。墙上贴着一张发黄尚未烧焦的残存旧报纸,标题写道:“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省中小学校办工厂农场越办越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沿房屋东行,一堵石墙横在眼前。石墙之上用灰砖砌成不同的窗式,富于变化又巧妙漂亮。尤其是砖石结构的圆窗,更是精美无比。三层古砖,用不同的纵横面交错构成,实在精巧! 进入门内,里面是一座旧园子。老树枯枝,伴着两尊太湖石玲珑通透,仿佛误入聊斋中的狐仙所在。小翠,娇娜,婴宁,青凤……似乎款款而来。是谁说过,巧笑倩兮,顾之盼兮?当年,蒲松龄就是在附近的西铺村从教,写下了《聊斋志异》。众美女莫不是真地聚在这里? 面对着这样一座曾经辉煌而今废弃的院落,心里不免泛起淡淡的悲凉。好在园内的一畦小葱吐绿,显得生机勃发;韭菜也发嫩芽,淡紫色的细韭充满了活力。于是,生命之色冲淡了心中的凄冷。 我把院子的大门缓缓关上。两扇木门上,“毛主席万岁”和心型“忠”字清晰可见。站在门前,大眼儿赵亮摆出“忠”字舞的架势,一腿前拱,一手高举,赳赳然拍照。 古院落旁边,一位老太太在晒太阳。询问得知,老太太已经85岁。经老人家同意,我们到她的屋里参观。室内收拾得板正洁净。简朴的老家具是娘家陪送的嫁妆。寒塘大夫与老太太拉起家常。知道她老伴已过世,有三个儿子,现在都分家自己过。老太太身体健康,能够自己生活,暂不用子女照顾。除了做饭,平时老人就坐在街旁,安静地与古意依稀的老屋做伴,看着行人匆匆忙碌,心中一定有自己年轻时的身影。 老人的安静引起老庄的兴趣。老庄给老太太拍照。我给老庄拍照。老庄一袭春装,春风荡漾;老人则棉衣青帽,宁静慈祥。好一幅沧海桑田、生生不息的画面! 看着老屋门楣上雕刻的卐字符和葫芦图案,本来是佛道两教的符号,却刻在了一起,或许,这是为了表达一个共同的祝愿,就是祝福吉祥!游览接近尾声的时候,能看到这样吉祥的图案,也是万幸。那就祝愿人人一生平安,事事吉祥如意吧! 漫步韩家窝 1 老教堂,圣旨碑,董永墓……这样的地方,对我总是绝好的诱惑。 鼓鼓了很长时间,也下了多次决心,终于决定周末去看看它。 你可能会说,去就去呗,还用费这么大劲? 殊不知,这地方在城市边缘,距离我家10来公里。正是这不远不近的距离,费了我好大思量。 因为:乘车去,太近;步行去,有点远。 而我,要去就是步行。 颈椎痛是最大的动力。一半是身体的无奈,一半是长久的诱惑,决意周日步行去。 从家里开始走,到达村前,看看表,两个半小时。 2 站在村口,瞭望整个村庄,首先被村子所在的地势震撼了一下。 四周小山环绕,中间沃野平川,如果不是爬上山顶,你绝不会想到小山后面别有洞天。 如此地势,进可攻退可守,极具战略位置。所以现在仍驻有军营。真佩服古人当初选择此地的眼光。 站在写有韩家窝村名的村碑旁,左右两条路通向村里。 我的目标是董永墓、老房子、教堂、石碑……这就需要先找人问清楚它们的位置,好按图索骥。 张望左右,东边有农民种地。一问,很热情,指给我道路。 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到了远处灰白色的一溜石碑。原来,石碑和董永墓在村东北。 有了目标,沿着麦地边缘,走到山的后腰,碑共有五尊,一字排列。石碑很高,碑冠刻有“圣旨”字样,碑文已模糊。我慢慢辨认,有明万历和清顺治年间的。后向村民了解,类似的石碑村里以前很多,都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存的这五尊是被用做桥板得以保存。 从石碑顶望去,树木掩映下巨大的土堆,就是董永墓。墓由青砖环绕,墓前立着高大的墓碑,正面镌刻“汉孝子董永之墓”,背面是重修墓记。墓前槐树遮蔽,松柏纵列其后。 董永卖身葬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人还演绎出七仙女槐荫树下天仙配的故事,虽然是传说,也包含了民族传统中的孝道文化。 我站在墓前,为这位汉代大孝子鞠躬致意。 3 转回村里,村中正在修葺水库。向垒坝的民工询问老房子和教堂的位置,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头更加热情,一直把我领到老房子院门前。并告诉我,村里现存的老房子有两座,这是较大的一处,由老支书的小儿子居住。 我敲敲门,主人出来,是三十多岁的小伙子。我说明来意,主人很大度,邀我进了院子。 老房子是正北屋,砖石结构,高大翘檐,看上去有三层。中间是高高的红色砂石台阶。我拾阶而上,屋内粉墙白壁,装饰一新。只有门口处厚达一尺的墙壁透出古宅与现代建筑的不同。 小伙子介绍,老房子实际是两层,垫高门下的部分是为了让房子显得高大气派。我认同他的观点,这符合古人建房的特点。 我见主人住在一楼,就问楼上能否上去看看?小伙子犹豫一下,说,上面很脏。见我执意要上,就搬开墙角的家具,露出一段木质的楼梯。我摸索着登楼,隐约见到楼梯上有雕花,可见这也是房子的旧物。 刚上去,里面很黑。小伙子打开窗子,屋内一下就亮堂起来。 结构是五间,屋梁粗大,双重椽子,建造精细。地上胡乱堆放一些杂物。我翻翻,有小时候背过的书包,用过的算盘,还有听过的小喇叭。 这些东西倒勾起了我的兴趣。问主人愿意不愿意送给我?他很大方地说,全是破东西,你不嫌脏就拿走吧。 带着主人送我的礼物,来到了教堂旁。灰砖建造的教堂,敦厚而庄重,一看墙砖就知道建筑质量好。据说是德国人建的。 教堂山墙上竖写着天主教三字,其实不用刻字你也会知道这是教堂。因为房子顶上竖立着高大的十字架。 我想进去参观,找到门口,却大门紧锁。我询问附近的居民才知道,教堂只在晚上开放供教徒做弥撒,白天不开门。 看来我与耶稣先生的缘分还没到。 阿门! 秋游牛记庵 挑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从瑚山开始,翻山越岭,踏上牛记庵之旅。 瑚山位于淄川区磁村镇车峪口村南,最高处叫瑚峰。经过片片柏树与黄栌交织的树林,可转到山的南面,山顶建有庙宇,坐北朝南,有石阶直通山门,抬头仰望,显得小巧精致。 拾级而上,穿过山门,门后主殿是玉皇殿,殿后有佛爷塔,门旁是五神堂。三组建筑尤以佛爷塔最为古老。从前面看石墙保存完整,墙上镶嵌三通石碑,记载为乾隆四年所建。塔下有塔室,塔顶四块巨石条,搭成井字形状,甚是别致。 站在塔顶,遥望对面山坡,只见树木苍茫,很有恢宏气象。我想,这么好的植被怕得自古有之。果然,殿旁有石碑横斜,细看碑文,是封禁碑记,为光绪年间设立。 从瑚山南行,沿着山脊西向转弯,望见四五间房屋矗立在山顶上。心想,这或许就是牛记庵了,只是这山村也太小了点。绕过长满香椿和花椒的层层梯田来到房前,才发现房屋的西侧山坳之间,三面环山,隐藏着一片深山古村,这才是真正的牛记庵。 据村碑记载,牛记庵位于淄川与博山的交界处,始建于清代中叶,村内李、王、张、孙诸姓于乾隆年间相继迁居此地定居。因村前有一巨石状似牛鼻,旁边有一水湾,初名牛鼻湾。民国年间,村中建尼姑庵,改称牛鼻庵。后因村中有一锥形巨石名牛心,村东有石状似人形,名放牛牧童。又因登高望远,群山环村相抱,形似卧牛,故建国前以牛为记改称为牛记庵。 站在山坡上,牛记庵的全貌尽收眼底。只见地势三面环山,以断崖为障,犹如一处巨大的太师椅,村庄就端坐其中,不愧是风水宝地。 村庄隐藏于树木之间,各种石头砌成的房子,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或依傍于悬崖旁,或坐落于巨石之上,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 沿着村中石路走进村落,各种房屋,有的坍塌,有的完整,最明显的是屋脊的跷檐,像马头的形状,仍然高高地跷起。房屋石墙居多,砖墙偶现。须知这砖墙却标志着富贵。石头,在平原稀奇,青砖,在山里就珍贵了。想象一下,这深山之巅,那青砖得从平地购买,全靠人工肩挑背扛,运到山中,其艰难可想而知,其宝贵也就显而易见了。 我徘徊于村里,找到那一眼泉水,水从石缝里淅沥流出,清澈透明,淡淡的滴水声,恰似诉说着它当年的繁华,也映衬着曾经的沧桑。旁边的心形钟乳石,被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这就是村碑上记载的“牛心石”了。巨石上方的岩石中,凿刻了一座袖珍神龛,供奉的何方神仙,已看不清楚。估计应该是龙王庙吧! 村中悬崖下,自然形成的一道巨大石坎,环绕半圈,宽阔宏伟。沿着石梯走到下面,看到村人使用过的石磨和捆好的秸秆犹在,像是正诉说着它曾经的人间烟火。洞里的石钟乳,斑斑点点,又在告诉人们它的古老与永久。 流连于村中,见同行的驴友已经走远,我漫步追赶。走出谷口,忍不住回头眺望,已看不见村落的影子,古村又隐入了深山之中。我不禁想到儒释道三教。如果说西厢是儒,现代人的开发,让它入世沾染了红尘;海上房,更像是佛,留守的几位老人,是执著与坚守;那么牛记庵就是道了,仿佛洒脱的高人,超然世外,物我两忘,清静自然。一处村庄有了这样的境界,就难怪令人崇佩和向往了! 三顾东牛角 我就不信见不到你! 我已经去拜访了你两次。第一次,随户外,领队南辕北辙,把博山的牛角当成了淄川的牛角,与你失之交臂。第二次,我只身前往,又遇到途中修路,只能到达离你还有30里处,又不得见。 这一次,我再去。与你的多次爽约,反倒让我也感到拘谨。既然这么难与你会面,那就索性把你留到最后,或许还能给你个惊喜,我先拜访一下你的邻居五股泉吧。 五股泉,坐落于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嵧中。与海上房一样,前几年进行了整体搬迁,只有少数老人留守村中。村里的老屋多已坍塌,给人以古老而又荒凉的感觉。 在村南侧的山岭半腰间,我找到了那股清泉。水清澈得让人难以置信。它的与众不同处,是五股泉眼从不同方向流出,会于一池,故名五股泉。这也是村名的来历。 一条贯穿东西的石街沿谷底穿过,是村中的主街道。北侧,一座二层石屋,显得特别高大。一扇半掩的窗,独立在山墙的正中。不知谁家有女,曾倚窗顾盼,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沿着石街走出谷底,左拐到山路,转过一道山梁,就是东牛角村了。 东牛角,现属淄川区岭子镇,与博山区镇门峪毗邻。1941年,为避免日寇大扫荡,中共淄川县委曾迁到这里。如今村中建有纪念馆,作为党员传统教育基地。 老屋、石门、小院,是这座山中小村的写照。依山就势的庭院,石墙特别高大。在墙上挖出石洞,垒砌发碹的半圆形石门,既是储物的房间,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风景之中,更有山村实实在在的生活。炊烟袅袅,飘来柴禾燃烧的味道。推开柴扉,走进一个小院,真正体会一下古村生活的滋味。 双层石屋,柴草覆顶。墙上,挂满一串串红柿子。院中,秫秸圆盖上晒着地瓜干。墙脚,开着通红的地瓜花。地上的土灶,正在烧水。树上的绳子,晾着衣被。锅碗瓢盆,倚在墙根。南瓜玉米,堆成一堆。这才是地道的农家生活! 主人听见动静,走出房门,邀请我进屋喝水。我自己带着水,感谢其好意,向她询问牛角水库的位置。因为我知道,那才是东牛角最美的地方。 从村中出来,顺着公路向西,站在高处一望,我终于见到了你,一直期盼的牛角湾! 修长的身材,碧绿的湖色,斜卧的山峰,独立的角亭,飘零的红叶,让你显得清新自然,空灵飘逸。一道弧形的水坝,又尽显你那柔性之美。水边的柿子树,树叶落尽,独留几个红色柿子,挑在枝头,演绎着你别样的风情。这一切,使你就像一位清纯的少女,深藏在青山绿水之间。 走过大坝,来到西岭的亭下。东望,又是另一番景象。蓝瓦石屋,临水亭榭。石墙上挂满玉米,显示着秋天的收获;屋旁的银杏,落满了一树的秋色。连着背后依偎的村庄,又有了走进人间烟火的感觉。 大坝西头,倚坝一处红瓦建筑,是一徐姓老板开的牛角湾饭店。地锦爬满石墙,枝叶红绿间杂,绿意密翳,红叶疏朗,别有一番情调。门前的石壁上,采石时露出的岩壁,呈现两个人脸的轮廓,上大下小,大的像佛头,小的似卫士,被老板视为保护神。 石坝下游,一座湖心岛矗立水中,成为牛角湾的点睛之作。 圆形小岛,与一条石桥相连。岛上,两层栏杆环绕,山顶有翠柏,山麓有红叶。白色石栏,绿色苍柏,红叶碧水,相互映衬,真的是美不胜收啊! 从小桥登岛。西北,是土地神。从旁边拾级而上,就到岛顶。上有三庙三碑。正中,供观音大士,联曰:白莲台上客,紫竹林中仙。左侧碧霞元君,题曰:清风明月本无价,绿水青山总有情。西边,古柏树下是龙王庙。东侧,三通石碑。重修观音堂碑记中说“秋寒潭清澈,烟光凝而暮山紫”,也算比较贴切。 与东牛角相邻,是西牛角。 穿过古村,路西露出一弯秋水。碧波荡漾,弯曲北拐,就像一弯秋月,斜向西北。这就是西牛角水库。网上称为月亮湾,实在是又美又准确。面对如此美景,突然想起李白的诗,若是举杯邀弯月,对影亦能成三人。 正在这时,天下起了雨。看看时间,也得返回了。小雨催归,那就往回走吧。走到东牛角时,雨又停了。哦,看来这是叫我再和你亲近一次啊!那好吧,坐在路边亭子的木墩上,多看看你那美丽的样子吧! 对面是山峰,山下是绿水。辛弃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待我亦如是。古人崇尚红袖添香夜读书。美则美矣,其实都不如携你同游。亲涉山水之间,看青山如碧,看绿水如蓝,宠辱偕忘,把酒临风,该是何等的潇洒与自在! 这,或许才是我最想见你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