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317|回复: 0

小时候的年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31 20: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时候的年味
张店 且行且歌

有一种年,叫小时候过年。

近来,许多朋友都在写小时候过年的故事,在他们的笔下小时候的年,有滋有味。随着年的迫近,我也回想小时候的年。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过年姥姥是主角。姥姥在世时总爱念叨一句话:小孩才盼年,大人过年过一年老一年。可是每年过了腊月初八,姥姥就开始与母亲计划过年的事宜,如啥时候扫屋、啥时候做年货等等。

过年和干活就像因果一样,大人们谓之“忙年”。这时感到节奏也更加快了,大人们的语调急火火的,家庭成员几乎每人都要分配一些活计。

父亲的活是扫屋,他用一个长竹竿绑上笤帚,从房顶开始一直到四壁,都仔细清扫干净。清扫后的房屋立即清亮起来。过去乡下的房舍,冬天在屋里生火炉,冬春两季在屋里做饭,因此墙壁也熏得发黑,彻底清扫就靠过年的扫屋了。

扫完屋后的父亲,又托人去买回一个猪头,这在当时的村子里可是令人羡慕的事。买回来后,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就着火炉,用烧热的火柱仔细把上面的毛等杂物除掉。母亲爱干净,父亲处理的极仔细,每每对着微弱的灯光,不放过一处。然后就进入卯洗、装锅等制作。经过一宿的蒸煮、落凉,喷香的猪头冻就做成了。这道美食佳肴不仅是用来犒劳一年到头很少吃肉的家人,更重要的是要用来待客,因而这道菜要一直留到大年初二以后。父亲视若珍宝,夜晚他把盛着猪头冻的大陡盆搬到院子里的大石槽内,在石槽上盖上木板,还要在木板上压上石头,以防猫、鼠类动物的侵袭。冬天里的石槽就相当于天然冰箱。到了白天,为了避开太阳晒,再搬到冷冰冰的小西屋里。每天父亲都乐此不疲的搬进搬出,浑身上下洋溢着幸福。

炸年菜,是必不可少的。临近年跟,邻居们见面都会问一句,“炸菜了吗?”现在我国北方还不同程度的保留着这一传统。过年炸菜不仅是因为美味,炸好的菜肴还便于保存,同时来客时制作简单省去了许多环节。

炸年菜时,就是我家的温馨时光。姥姥和母亲这一对急性子的人这时达到了高度和谐。母亲一早会备好需要炸的肉、鱼、鸡块、肉丸,以及豆腐、山药。姥姥会沏上一壶香喷喷的茉莉花茶,然后盘腿坐在炕上。能干的母亲在炉灶和洗刷台间穿梭忙活,姥姥不时会为她端上茶水。屋里油烟四起,鱼肉飘香,岁月静美。

每当制作出第一锅炸货,母亲都会先送到姥姥手中,让她老人家尝鲜。姥姥一边品尝一边就火候、咸淡等进行鉴别,母女俩商商量量,不断调整烹调方案。尽管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姥姥也是个美食家,她制作的地瓜咸菜、香椿野菊花咸菜、花椒茄瓜子咸菜,是我至今都怀念的美食。

我的任务是买年画、贴年画,按照风景、人像等分类,贴近姥姥的喜好,到商店购买许多的年画。贴年画时,从北墙一直贴到东墙,姥姥越看越喜欢。贴完年画的屋子,瞬间明亮起来。

年是忙来的,大人们每天都有安排。年三十到了,这天我们家这个地方讲究要做两种饺子馅,除夕夜要吃肉馅饺子,吃了一年红火兴旺;而初一早晨要吃素馅饺子,吃了一年顺遂无烦心事。下午要把院子清扫的光洁如新,三点后我们姐弟要把大门和各屋门的春联以及五颜六色的萝卜钱贴好。顿时家里家外,像披上了盛装。村里炊烟渐渐升起,远处也传来了阵阵鞭炮声。年,真的来了。

大年初一是我家过年的一个高潮。姥姥在村里辈份高,许多乡亲都会来拜年磕头,有时候来者集中时屋里站不开都会排到院子里。乡亲们来拜年,父母一边回着拜年的话,一边端茶倒水,送上糖果瓜子。此时的人们都喜笑颜开,亲情融融,这是百姓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刻。

临近中午时,姥姥要和母亲一一盘点谁家来过,母亲要出门回拜,以免失了面子。

大年初二,也称女儿节,传统文化认为是女儿的年除夕。这天,在我们家也是重要的时刻。姥姥有四个女儿,除了我母亲留在身边外,还有三个女儿嫁到邻村。闺女多的人家,初二这天女婿们就像打擂台和竞技台,比能力,比实力,比酒量,或嘲或讽或弄或谑,言语间诙谐幽默有的,也有的讥讽挖苦,话里话外有点小锋芒。大姨父因和大姨是再婚夫妻,做事持重,不掺和事,只是坐山观虎。二姨父是一位复员军人,憨厚耿直。父亲是双重身份,既是女婿又是东道主。小姨父最年轻,酒量大,要强不服输。在当时的年代,主人待客讲究吃饱喝(酒)足。小姨父挑战的对象自然是父亲,父亲酒量不大,还要尽东道主之宜,因此硬拼是没有胜算的,他往往选择迂回战术,靠软实力取胜。小姨父比不出输赢心不甘。这时围在姥姥身边的姨们会纷纷来劝阻。大姨、二姨以姐姐的身份好言相劝。看到大家都劝不住,小姨会假装生气“骂”上阵来。但小姨父会趁机凑到姥姥身边撒娇给小姨告状。一生最烦醉汉的姥姥这时却表现出极大的慈爱和宽容。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尽管或嘲或讽或弄或谑,但呈现的都是满满的爱。

走亲访友,是春节的主题。一般从初三开始,那时人们走亲访友都是用橼子,这是一种类似提篮的器具;走亲访友用的礼品有白面馒头、糕点、罐头,条件好的人家还会放上酒,把礼品放在里面,用红包袱盖好,看上去既传统又质朴,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

然而,走亲访友也有很多讲究,客人无论带多少礼品,主人只能留下一两件,其余让客人再带回家,特别忌讳倒空了橼子。否则会遭人耻笑不懂规距。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有的人家一橼子的礼品要在春节走遍所有的亲戚。就是这家留两件,那家留两件。有的走完亲戚后发现点心都破碎得不成形了。

当客人吃完饭要告别时,主人会主动把橼子交到客人手上,这时客人要再三要求把礼品留下,主人也会执意坚持告诉客人不留了,都留下了。

过去这些礼节会被指责为有失真诚,而现在仔细思量,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腻和周全之美,以及对不太宽裕的百姓的体谅之情。实则是高贵的体现。
年味是一种乡愁,过年过得是绵绵不尽的亲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