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龙门梧桐 于 2018-3-23 22:26 编辑
夜窗凭览(2016-3-21)
夜,如约而至。我把屋里的灯光熄灭,独自欣赏着窗外的静谧的斑驳的夜。
年前,从淄川搬到张店,由三层跃升八楼,把原来熟悉的环境变成陌生的地方了,很少出门,鲜遇熟人。日常的职责是超市购物、灶台助理、宝贝玩伴(大孙子叫宝宝、小孙子叫贝贝)。这样,一天下来还忙得不可开交——要问有啥感觉体会?温馨、平静、惬意,当然还有些许惆怅。
卧室的窗口颇大,窗台也颇低。当我半躺在那把竹藤揺椅上看外面的光景,就到了一天最大的享受的时候了。
没有了太阳刺眼的光芒,没有了汽车行驶的鸣噪,也没有了没完没了的人声嘈杂。外面是林立的钢筋水泥大厦和闪闪烁烁的灯火,远处“渤海银行”与“枫叶酒店”的霓虹灯更是醒目。而这些建筑上方是偌大无垠的穹顶,一轮明月像君王似地早就率领着群星那班文武各就各位了。月光的柔和,星星的眨眼,灯光的安然,互相辉映、衬托、交融,便勾勒出了一幅绝美无比的阆苑画卷。
在这样的时刻,我的大脑或凝固或清空,灵魂干脆或冷藏或躲进了空洞。一会,脑细胞全部跳将出来,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江河奔腾,群山巍峨,六合风雷,百鸟应和。于是,思绪回到了人生的辉煌,英姿勃发,凤凰于飞,鲲鹏展翅,志得意满。继而又跌落到万峰谷底,人走麦城,窘迫尴尬,彻骨悔恨,左右无奈,举目无亲,秋风瑟瑟。转眼,想到了父母妻儿、挚友师长、阳光雨露给予的一切温暖湿润幸福仁爱;忽又念及双亲离世、亲友逝病、年龄渐长、身体衰退,进而浮现出美国阿图·葛文德《最后告别》的场景······对人的生死是达观的还是纠结的——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不管胡思乱想什么,都是自由的,实际上是很享受的。
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我打开儿子送的无线智能音箱,许多舒缓的、悠长的、空灵的音乐从里面流淌出来,像甘霖一样滋润着久旱的心田,是无法叫人拒绝的。就可以同天地往来、同今古圣贤对话、同自己魂魄交流、同神仙灵异攀谈——敞开心扉,无须戒备,酣畅淋漓。而且,她还有一项特别强大的功能:治愈创伤——怎么?不信,那就听我说一说自身的经历吧:
去年6月27日父亲仙逝,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几个月后与孙子文辰同桌用餐,忽然想起父亲来,我的泪水冲涌而出,6岁的文辰见状说:“爷爷,你不要觉得老爷爷死了。你就以为老爷爷是去旅游了,或去哪里了,待一段他就能回来了。”切切——亲朋好友都劝慰我,即使想到父亲最后的的叮嘱“茂年,不要哭!”也不管用,我无法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心肝撕裂,精神恍惚,实在熬不住了就叫二哥来陪我,叫好友士信兄来陪我。尤其是到了夜晚,精神到了崩溃、到了病态的边缘。于是,我不得不借助音乐来转移我的注意力来疏解我的块垒,用以度此关隘。于是,我凝视着窗外的夜色,打开音箱,闵慧芬的二胡《二泉映月》、《江河水》响起来了,莎拉·布莱曼的歌喉《斯卡布罗集市》、西丝尔的歌喉《友谊地久天长》响起来了,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梁祝》、那曲古琴洞箫《心游太玄》响起来了,杜普蕾的大提琴《殇》、斯塔马蒂斯的配乐《秋之惆怅》也响起来了······终于,我在深夜里我在乐声中,从危难里蹒跚着走了出来。
其实,最多的时候,对着窗外我只是闭目养神——什么也不想,让这种安静闲适来洗刷灵魂,来清空脑壳,把一切烦恼、痛苦、尘垢、欲望、不安和胆怯统统荡涤干净、清算删除,让心灵充溢着缓缓的旭日的光,清清的溪山的流,暖暖的春天的风,缕缕的秋兰的香,深深的家人的爱。
我在窗前,忽然展现出若干年前看到的一幅油画:一位老人牵着一条黄狗,背着身子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那位老者似我,那汹涌澎湃的大海就是窗外的这一片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