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 “ 文学现场”
周村 张志成
2015年9月,我在单位门卫处发现了新报的副刊,很兴奋。立刻下笔写出了散文《一分之光》,可怎么发出去呢?忽然想出了个办法:我剪下新报副刊投稿网址,连同手稿一块交给女儿。女儿让她厂里的会计给发上了,会计很快就打电话说:“你的文章发出后,反映很好,你可以再写。”于是又投了几首诗歌,如《我们的海》《长长的流水》等,之后就没有动静了。
由于得按时向区诗词协会、省老干诗词学会交稿,总有事干,就没有再向新报副刊投稿。可心中纳闷:怎么一点动静没有呢?我就打电话询问,得知给副刊投稿,需要在市作协 “文学现场”网站上投稿。我一头雾水,弄不清副刊与“文学现场”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到有一天,女儿厂里的会计给我捎来一沓纸,我摊开一看,是她们发在“文学现场”网站上的作品打印稿。原来,我发出去的稿子,每一篇都有“劳丁”、“姜健”、“李玉军”、“窗外风”、“张玉国”、“乐神”等人的认真点评。虽然,我还不知道“版主”、“金牌会员”的含义,可他们的微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激励作用——我离开文坛毕竟三十五年了,是他们鼓起了我重新提笔的勇气。
我下决心学习电脑,很快学会在“文学现场”发帖和跟帖。在此期间,多亏了李洪树、郑书远、玉静心明、陈晓春等"拽着"我前行。
没有想到三十五年后的我,又能够在地市级的报纸上占有一角之地,感到十分荣幸。我得出一条理儿:文学现场的“老资格们”及时给新人跟贴至关重要,在这里可获得更多的文字交流与水平的提高,是值的保护的一方文学“圣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