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4529|回复: 0

王渔洋的嗜书情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 14: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渔洋(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是清初诗坛领袖,独创“神韵说”,有“一代正宗”之誉,一生笔耕不缀,著述等身,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同时,累官至刑部尚书,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和信任,被誉为“一代廉吏”。纵观王渔洋一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本文就说说王渔洋的嗜书情绪。
王渔洋嗜书,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读书,养成了终身读书的习惯;二是著书,坚持着笔耕不辍的作风;三是藏书,创造了求书不倦的佳话。
    一、读书
    作为“有清一代集诗人、名臣、学者于一身的文化伟人”,王渔洋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习性,一生手不释卷,读书伴随着他的一生。
   王渔洋喜欢读书,自少至老从未改变。《池北偶谈》卷十六自述:“予六七岁始入乡塾,受《诗》,诵至《燕燕》《绿衣》等篇,便觉枨触欲涕,亦不知其所以然。稍长,遂颇悟兴观群怨之旨。”《王渔洋事迹征略》记载:“渔洋八岁有神通之目,肄业之暇,私取《文选》、唐诗诵之。久之,学为五七字韵语。时西樵为诸生,嗜为诗。见公诗,甚喜,取刘一相编《唐诗宿》中王维、孟浩然、常建、王昌龄、刘眘(同慎)虚、韦应物、柳宗元数家诗,使手抄之。”至11岁,时祖父象晋以遗老闲居,常邀从弟象咸饮,酒阑兴酣,把酒命对句曰:“醉爱羲之迹。”公在旁应声说:“狂吟白也诗。”二老大喜,赏以名人书画,谓匡庐公曰:“此子必早成。”果不其然,17岁应童子试,25岁考中进士,26岁以新科进士出任扬州府推官,累官至刑部尚书。王渔洋一生著述等身,文章无数,这固然与王渔洋的个人才情有关,也与他孜孜不倦的阅读有着必然的联系。王渔洋从刑部尚书任上罢官归隐时年71岁,虽耳聋目眊,犹不废书。他在《分甘余话》中记载道:“余自幼小,凡博奕诸戏,一无所好,惟嗜读书,虽官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最繁剧之地,下直亦手不释书卷也。自甲申归田六年矣,目力益昏,始悔少壮之过用其力。然老矣,终不能废书也。”老眼昏花之际仍旧坚持刻苦读书,可见王渔洋嗜书成癖的境界,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二、著书
    对王渔洋来说,著书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渔洋8岁能诗,12岁能赋,15岁时已积诗成卷,《居易录》卷五载:“予幼入家塾,肄业之暇,私取《文选》、唐诗诵之。久之,学为五七字韵语。先祖方伯府君、先严祭酒府君知之,弗禁也。时先长兄考功始为诸生,嗜为诗,见予诗甚喜,取刘顷阳先生所编《唐诗宿》中王、孟、常建、王昌龄、刘眘虚、韦应物、柳宗元数家诗,使手抄之。十五岁有诗一卷,曰《落笺堂初稿》,兄序而刻之。”从上文可以看出,渔洋读的书多了,就有了文化积淀,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这些素养与诗人特有的灵感一但发生碰撞,精彩的诗篇便会脱口而出,日积月累,成就了渔洋先生一本本著作的问世,从少年之际到古稀之年,王渔洋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2007年由齐鲁书社出版的《王士禛全集》达340万字,其中仅诗就收录了4000余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王渔洋,仍“闭户著书,不以一字通朝贵,门无杂宾”,他在72岁高龄时写成笔记著作《香祖笔记》,在76岁时完成了《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两部著作,临终前还忍着病痛的折磨,“在病中置各集于枕旁”,将自己生平诗文共九十二卷编订成《带经堂集》,虽未及见此集问世,但也是了却了一桩夙愿。作为一位古稀老人,在理应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际,依然勤于著述,可见渔洋老人对于著书的热情之高。而作为一位多产作家,王渔洋的著作不仅生前多有刊刻,身后也被多次刊刻,据统计,其著述仅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11种,列入《四库全书存目》有25种。
三、藏书
明清以来,藏书风气益浓,许多学者、作家都是著名的藏书家,而王渔洋不仅是清代声望最高的诗人,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如《居易录》卷十四自述:“予家自太仆、司徒二公发祥,然藏书尚少。至司马、方伯二公,藏书颇具矣,乱后尽毁兵火。予兄弟宦游南北,稍复收缉,康熙乙巳自扬州归,惟图书数十箧而已。官都下二十余载,俸钱之入,尽以买书。”王渔洋赴任扬州不久,便先后赴常熟、无锡拜访当地耆宿名门,并从无锡书坊中选购了大量书籍,满载而归。其好友朱彝尊曾这样记述王渔洋购求图书的情景:“先生自始仕至今,目耕肘书,借观辄录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 俸钱所入,悉以购书。”王渔洋在京城官至刑部尚书,公事繁忙,不易见到。当时的大学者徐乾学告诉那些想见王渔洋的人:“但值每月三、五,于慈仁寺市书摊候之,必想见矣!”照徐氏说的去做,果然多数在书摊上能见到王渔洋。当时著名文学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作了一首《燕台杂兴》诗:“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意思是说,渔洋龙门高峻,人不易见。每于慈仁寺购书,就可以一瞻其真容。可见王渔洋求书不倦,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佳话。又如其在《蚕尾集》卷九自述:“予游宦三十年,不能以籝金遗子孙,唯嗜书之癖老而不衰。每闻士大夫有一秘本,辄借钞其副。市肆逢善本,往往典衣购之。今予池北书库所藏,虽不敢望四部七录之万一,然亦可以娱吾之老而忘吾之贫。”有时竟然会因为错过好书而大病一场,《居易录》载:“尝冬日过慈仁寺,见孔安国尚书大传、朱子三礼经传通解、荀悦袁宏汉纪,欲购之,异日侵晨往索,已为他人所有,归来怊怅不可释,病卧旬日始起。古称书淫书癖,未知视予何如?自知玩物丧志故是一病,不能改也。”爱书到如此境界,我也是醉了。
据诸城人刘喜海《渔洋山人池北书库藏书目》载,“国初新城王阮亭尚书池北书库藏庋之富,甲于山左,且以载书一图更传为美谈。”所谓“载书一图”,指的是康熙四十年(1701)五月,在刑部尚书任上、时年68岁的王渔洋请假回故里迁葬,出都门时,最显眼的行李是数车图书,前往送行的诸门人感叹不已,当时的肖像国手禹之鼎因之绘《载书图》以纪其盛。“池北书库”是王渔洋在其老家所居宅第构筑的藏书之所。据载,朱彝尊督学山东期间,曾亲自从王氏后人处得到一份《池北书目》,凡著录469种,附碑目69种。虽非全部,但也相当可观了。
纵观王渔洋一生,从垂髫小儿到古稀老翁,书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人生四季,走过山山水水,即使在康熙四十三年,他罢官归隐直至辞世前,依然笔耕不辍,游走于读书、著书、藏书的生涯中。可见王渔洋一生是始于书、终于书的,而他读书成癖、著书不止和藏书成痴的精神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为后世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功莫大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